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百科知识>文言文乃的一词多义

文言文乃的一词多义

2023-08-06 16:18:42 编辑:join 浏览量:546

文言文乃的一词多义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乃 ”在中学课文中的意义及例句: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1、代词:你的,你们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久而乃和 (才) 乃悟前狼假寐(才) 羲之之书晚乃善(才)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密布字印 (于是,就) 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乃入见 (于是)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本来是) 于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向) 告之于帝 (向) 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凡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在) 于土墙凹凸处 (在) 连不得志于有司 (在) 生于忧患 (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在) 吾祖死于是 (在) 多会于此 (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在) 战于长勺 (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 (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 管夷吾举于士 (从) 何有于我哉 (对) 又告于巩曰 (向;对) 万钟于我何加哉 (对,对于)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对于)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对;对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到) 而观于其市 (介词,到,往)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还于旧都 (到) 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 (到)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介词,表比较,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苛政猛于虎也 (比)。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3.介宾短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 【通假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多义词 【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或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一】 骐骥一跃:数词,一 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敏捷,快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锐利。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固】gù (1)动词 ①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⑥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 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 ④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⑦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

动词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矢.矢为箭表示可以传递得很快、可以传递到很远 .”意思是:用口相传的认识.本义:通过语言所获得的认识)2. 同本义 [know]知,识也.——《玉篇》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心彻为知.——《庄子·外物》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无他.”──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3. 又日知基所亡.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5. 懂得,了解,理会 [understand]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马说》6. 又真不知马.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皎如白日,知公(袁可立)者宜莫如昌.——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8. 主持;管理 [administer]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10. 识别;区别 [distinguish]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12. 赏识 [appreciate]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14. 要好 [be close friends]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16. 感到,感觉,察觉 [perceive][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17. 参与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18.古通“折”.《大戴礼记·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知.”《周礼·地官司徒下》:“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孔颖达疏:“以孝德之孝以事父母,则知逆恶不行也.”俞樾云:“‘逆恶’之事无取乎‘知’之,‘知’当读为‘折’.名词1. 知识 [knowledge]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3. 知觉 [consciousness]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4. 知己 [bosom friend]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5. 又如:知心腹(亲信)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汝多知乎?——《列子·汤问》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说文解字》:知,词也.从口从矢.陟离切.。

苏武传 的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一)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5.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6.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9.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 ...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3.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14.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义:临时充任 今义:虚假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后一年.(二)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三)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②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2)引佩刀自刺 引:拔.④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3)廪食不至 食:粮食.(4)给其衣食 食:食物.⑤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4)须发尽白 发:头发⑥乃⑴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⑵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⑦以(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 凭借(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 表承接(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4)以状语武 以:把(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以:凭借(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 表顺承(四)特殊句式①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②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④省略句(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3)使牧羝(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标签:多义,文言文,一词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article/20482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