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生活百科>孙行者为什么对胡适之?

孙行者为什么对胡适之?

2023-08-17 01:18:12 编辑:join 浏览量:562

孙行者为什么对胡适之?

这是对联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叫做“ 无情对 ”。

什么叫“无情对”呢?就是说,这种对联是“无情”的,毫无情理可言,上下联之间毫不相关,但每一字、每一词却都严格相对。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字游戏。

举几个无情对的例子。

明朝时,李东阳做内阁首相,有一次新任庶吉士一起来晋谒,谈话间,有人称呼李东阳为“阁下李先生。”于是李东阳给他们出了一个上联:“庭前花始放。”众人苦思不得,最后李东阳说:“你们为什么不对‘阁下李先生’呢?”于是一时传为妙对。

“庭前花始放”对“阁下李先生”,两句之间绝无关联,出乎情理之外,是其“无情”,但字字相对,极为绝妙。

再如:清末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席间有人出一上联,称:“树已半寻休纵斧”,张之洞对下联,称“果然一点不相干”,两句之间字字对应,但整句之间确实是“果然一点不相干”,深得“无情”之妙。

之后,张之洞又出一联,就以宴会之所为题:“陶然亭”。结果席间又有人应声而答:“唯有大人姓名可对”,于是一座皆大笑。“陶然亭”对“张之洞”,宛若天成,一字不可易,实为千古绝对。

据说民国初年,有一次汪精卫举行宴会,当时正是五月黄梅时节,宴会上汪精卫出了一个上联:“五月黄梅天”,众人苦思不能对,正在这时,侍者上酒,高呼“三星白兰地”,于是众人大笑,成为了绝对。可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了。

无情对是一种文字游戏,谈不到意境、思想之类高大上的东西,但它极其考校作者的文字功力,要求上下联严格对仗,而文意之间却必须毫无关联,这种巨大的反差,也往往造成强烈的幽默效果,所以好的无情对,往往能令读者莞尔一笑。

除了上面以外,再举几个比较有名的无情对:

秦皇岛——夏侯渊。

开心果——闭门羹

燕归南浦——马来西亚

五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这个近年来广告有有化用,称为“三尺天蓝缎,六味地黄丸)。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安非他命——如是我闻(谢

提醒)

@ItFunly 提到了梁羽生,而梁羽生正是对“联学”素有研究的专家。

正好,我手头有一本梁羽生著《名联谈趣》,前十八篇都在谈此事。原文截图我放在文末了,接下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转述梁羽生的看法,单纯从字面上看,“祖冲之”是最好的,“王引之”也比“胡适之”更工整,有回答已经讲得很明白了,我就不多说了。但同样的,赏析对联作品不能仅仅考虑工不工整的“技术问题”,至少于此需要绕过技术方面谈谈别的。

孙行者之对,是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试上陈寅恪出的国文科题,于当时于事后都引起不小争议,既然,就不得不围绕陈寅恪多谈谈。陈后来说到“正反合”和“惟冯友兰君一人能通解”,这并非毫无意义而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梁羽生指出,这幅对联使用了 明暗双重古典 ,暗的部分从前没有发掘出来,这也是我写这篇回答的目的。如陈自述,该联他理想中的下联正是“胡适之”,而出题思路则来自苏轼的自具有我评定的诗句“前生恐是卢行者(卢行者即六祖慧能),后学过呼韩退之。”要搞懂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一些背景:一、就在1932年,陈寅恪写了一篇《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六祖传法偈即“菩提本无树”一诗。经过一番分析,陈得出结论,这只是“半通之文”“其关于身之一半,以文法及文意言,俱不可通”。二、韩愈是唐宋四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大宗师。陈说,韩愈“道统”之说,虽表面上是受《孟子》启发,实际上却是受禅宗很大影响。三、胡适1917年开“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后逐渐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论者以为他是不懂哲学之故。而后来,冯友兰在三十年代有《中国哲学史》两卷论述,是继胡适未完成的大纲之后又一重要的介绍中国哲学史的作品。

这样看来,胡适之一对的味道就都出来了。猢狲是戏谑之语,而此外又暗暗把胡适比作慧能与韩愈。除此外,又借此联更深一步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看法。韩愈结合禅学与儒学创新说,同时也谏迎佛骨;六祖慧能传法偈“半通不通”,但又开创新禅宗,“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雪,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均是“正反合”的体现。胡适没有写出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而冯友兰借鉴并超越了胡适,写出了两卷《中国哲学史》。

关于羊角对(无情对),本书中也有涉及,再试摘几则:

岑春萱拜陆凤石 川冬菜炒山鸡丝

杨三已死无昆曲 李二先生是汉奸

春风未作花心动 夏礼能言杞足征

指破纸窗成孔子 手持铜镜照颜回

想到之前收藏的一个搞怪无情对合集,我也不知道作者是谁。

仙人洞丨凡士林

雄黄酒丨牡丹花

秦岭文竹丨宋江武松

外婆磨针丨内公切线

中午大吃东坡肉丨小丑远征西班牙

唐三彩丨清一色

富士胶卷丨贫僧糊涂

武松打虎丨文心雕龙

占小便宜丨得大解脱

长春花碱丨安息香酸

空山鸟语丨危地马拉

燕归南浦丨马来西亚

三星白兰地丨五月黄梅天

珍妃苹果脸丨瑞士葡萄牙

桃李争荣日丨荷兰比丽时

月末老灌水丨日本新加坡

四品天青缎丨六味地黄丸

堪叹我南船北马丨察哈尔右翼前旗

浩如雷公,切比雪夫。

托怀明月,拉格朗日。

缘由心生,爱因斯坦。

安非他命,如是我闻。

问道南山,盘尼西林

先把源头说一下,1932,时任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被教务处主任任命出考题,正值陈先生有急忙的事情(原谅我忘记了)要处理,然后就出了一份在外人看来是应付任务的很普通的一套考题,好像就这个对对子,和一篇作文。(还有什么忘记了,估计没有了。)试题出来后,人们都觉得这份试题太简单了,特别是对对子,但陈先生自有一套说法,他认为对对子要考虑的各个方面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现在谈论这个对子。孙行者——胡适之

一、先谈论對仗方面:

“孙”对“胡”,可以看作是姓氏相对的对法,但还可究其深意:各自加个犭偏旁,便成“猢狲”。

“行”是“去、走”的意思

“适”在古文中是“到、往”的意思

所以“行”对“适”是相近动词相对的对法

最后“之”和“者”是文言文里常用的像“之乎者也”一类的虚词,所以“之”对“者”也是很合适的。

因此,從句面和句法結構上看,這樣對是工整的。

二、再考虑音韵方面。

对对子就跟寫律詩和春联一样,讲究平仄有規則。三字句一般都是五言或七言律詩的三字尾。而符合律詩仄起平收的三字尾的格式有:

1.平平仄—(仄)仄平(帶括號表示可平可仄)

2.平仄仄—仄平平

孫行者 平平仄

胡適之 平仄平

下聯在平仄方面符合規則,這個對子對得很恰當。

三、加上个人猜想:

“孙行者”就是孙悟空,他是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典型形象;而在1932年那時的社會背景下,胡适曾經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敢于挑战旧文学,提出“文学改良刍议”,亦可把他看作反传统的人物典型,在这一层面上,是十分符合對子的意蘊的。

總結:因此,“孙行者”对“胡适之”是不可多得的好对子。

終於填坑修改了,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指正。

反对高赞答案。这并不是无情对。

“无情对”不仅要求局部工稳, 还得在整体意思上,扯得越远越好。 如:

白毛浮绿水;黑脸包青天。

小林多喜二;上海老瘪三。

山雪欺梅瘦;林丹谢杏芳。

海上生明月;山东剿宋江。

……

看到了吗,越是八竿子打不着,才越无情,最好连断句的节奏都不一样。

所以人名对人名,实在太不无情了!

这在楹联学中被称为: 小类工对。

如“者”对“之”,就同属于虚词小类。

事实上,对仗的工整体现在好几个层面:

一层在立意,一层在措辞,最后才轮到单个字的工整。就拿曾国藩的对联来说:

论古略同曹武惠;有章曾荐郭汾阳。

上幅讲死者的历史地位,下幅讲作者跟死者的关系。这在立意上形成了完美的对称。

从单个字看,“曹武惠”与“郭汾阳”并不工整,如果刻意求工,反而会破坏整体的浑然。

所谓 文以载道 ,所谓 巧不伤佻 。意义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永远比文字上的炫技更加重要。

只有在不妨碍达意的前提下,作者才会去追求“小类工对”。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擐甲师如朱建德;悬壶代有白求恩。

这是去年疫情期间,我为某省援鄂医疗队题写的一副对联。立意上也很清晰:

上联以作战喻之,将防护服比作盔甲;下联则切中跨区域的医疗援助这一特点。

像“朱建德”(朱老总本名)对“白求恩”这样的人名,我一天能凑百八十对:

韩非子 对 周作人,汤济武 对 沈从文;

唐国强 对 梁朝伟,傅作义 对 王守仁。

火烧赤壁吴官正,兵变陈桥宋祖英。

……

以上只为说明:雕虫小技,俯拾皆是。

好了,现在讲回“孙行者”对“胡适之”——

据出题人陈寅恪说,灵感来自苏轼一联:

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

如前述,立意在先,个字对仗只是点缀:

“行者”对“退之”已然工绝;卢与韩即使不属于同一小类,也不影响全联的对仗。

更何况作为姓氏小类,该属对并不离谱。

有人试图用动物“韩卢”来解释,这就跟用“胡孙”谐音“猢狲”一样,纯属扯淡。

甚至你用“韩退之”对“孙行者”,一样可以得到陈寅恪的满分:

毕竟在诸子百家之中,并列有孙子和韩子;韩对孙,比寻常姓氏的对仗,更加类工。

而“胡适之”则是陈寅恪设定的标准答案:

“适”字一看走之底,便知有“去”的意思。“胡适之”的字面含义,就是去哪儿。

我曾以“胡祖望”为谜面,打一热门综艺:

反观“祖冲之”,虽然字字工稳,却不合律句平仄。像陈寅恪这样的旧学文豪,是很难首肯的。

如果要求无情对,“孙行者”又对什么呢?

“老好人”“女流氓”虽工而无情味不足。

古人云:姑言之,姑听之。这两句对上“孙行者”,才是真正的无情对。

好的无情对往往要“借义”,例如“姑”在这里借来对仗的,就并非原本的“姑且”之义。

同理,“上”可借“尊长”(如:祖上/皇上/揣摩上意)之义,以供我们这样对:

孙行者;上芝士回答。

—— 知行合一,这样就足够无情了。

综上,“孙行者” 最无情的两个对法是:

妈逼的,上芝士回答!

“行者”和“适之”不搭。

用王语嫣也可以,但和胡适之一样是宽对。

对对联很容易,也很难。容易是明规则不难。难是潜规则不容易。

就像这个上联孙行者,如果你的潜规则是”行者“组合必须能组合成名词。那么“胡适之”和“王语嫣”就都不合格。

这谁说了算?谁能应用的潜规则多谁说了算。但也可以让谁有裁判权谁说了算,只要能说出道道来。不准批评,这样最好玩。

哪个下联更好?把所有的规则都列出来,哪个对得更严格,哪个最好。

规则一:单字要对上

按古代的讲, 虚实死活 。

按现代的讲,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数量词、象声词。

字的结构要对得上。例如偏旁暗含五行金木水火土。

字的声音要对得上。古代讲平仄。现代讲四声。地方上讲方言。而且都有可能谐音。

规则二: 组合要对上

例如其中嵌有约定俗成的组合,例如专有名词,成语,古诗词等等。

规则三:意思要对上

例如上联讲一个故事,下联也要讲一个故事。

例如上联猜一个谜语,下联得给谜底。

例如上联问问题,下联得给答案。

规则四:暗号要对上

例如奇数字连起来要有意思。这个意思也要对上。

你要是都能对上,那是你的本事。

你要是出的对联短小精悍,能勾起人对对子的乐趣,但是又暗含好几层的暗桩,让很多人对不上,只有个别人甚至一个人能对上,那也是你的本事。

就像打擂招亲,奖状是以身相许,不过新郎已经内定,暗号只有新郎新娘知道。

但假若出来砸场子的,全都对上了,你要是不说出个所以然,那就很难封吃瓜群众说你不公平的大嘴巴。

另一方面,只要你说了算,还不公开规则,不给参赛者解释,那你照样可以把你的新郎当成天下第一。

据说这就是狗男女这个名词的由来。

读后问答:今天你被狗男女招人了吗?

说实话,这一联(孙行者,胡适之)被推为佳作简直可以入选我的“十大不可理解排行榜”了。这联明明烂得要命。

首先说明,这联不算无情对。要被称作无情对,有两层要求,一是字面上要对仗工整,越工越好,一是在字面之外,另有一层意思,和字面意思全然无关,而且越无关越好。两要求合格,方算无情对。

比如,作为无情对例子使用的“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从字面看,庭、阁,同为建筑名词;前、下,同为方位词;花、李,同为花卉(植物)名词;始、先,同为时间副词;放、生,同为动词。从句意看,梅放李生,正相对。

简直工得不能再工了。

符合第一层要求。

阁下李先生,利用阁下、先生两词之两个意思,造成了彻底无关的两层意思。

简直无关得不能再无关了。

符合第二层要求。

这才是无情对。

注意在这里,上联一般只有一层意思,不做他解。否则上下都有两解,怎么无情(无关)?

而在“孙行者,胡适之”一联,却恰恰犯了上下句都有两解的毛病。既各有两解,而两解又各自相关,则都是有情(有关)之对。不是无情对。

如上联只有一解,即A解,下联有B和b两解,则A解可和B解语意相关而成对,而下联又可取b解,A解和b解完全无关。此即为无情对。

其次,上下联都有两解,而两解又双双成对,则也是妙联,同样难得。“孙行者、胡适之”一联应是效此。

这种联也有例子。宋人有联,“伶伦近日无侯白,奴仆当时有卫青”。看侯白对卫青。

侯是爵称,卫是官称,对仗。白、青,颜色词。也是工整。

侯白、卫青,同为人名。

同为人名,已可成对,而每字又对。这就是两解双双成对。

然而“孙行者、胡适之”联达不到这个工整程度。

按语法:

1,如胡字解为“为什么”,适解为“去”,之作代词。则此句正确的语序为“胡之适”,正如“不我欺”一样,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如胡解为“什么”,即“哪里”,则之不可作代词。否则两代词重复。此处之字只能看做无意义词。但如此解,读着特怪。应该也是不成立的。

按词汇:

正如侯、卫在第二解中不再用其姓氏的意义一样,此处,孙、胡二字也不应该再以姓氏意相对,否则何谈第二解?至于猢狲之说,纯粹是胡说八道毫无道理。

行对适,可以。

把者、之一同看做无意义词以成对。我只能说,勉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联是不怎么好的。如果矮子里拔高个,也可以糊弄过去,但推崇为佳作名联,就实在太说不过去了。

相对来说,“孙行者、祖冲之”更好。孙、祖,都是亲属称呼。者、之,此时都可以认为有实在意义。唯一可惜的是行、冲稍远,从而在整体上感觉意义联系不如“孙行者、胡适之”紧密。

可以,没什么问题。

这个本来就是游戏,没有什么严格规则。

严格讲,孙和胡不对,者和之也不对。

加偏旁成猢狲即可成对的话,岂不是青可以对廷,良可以对句。

卢行者对韩退之是苏轼用滥了的对子。

实名反对说胡适之更合适的!

之前看过央视一期节目专门说这件事,

当时考官的正确答案本来是对“祖冲之”!

但是收上来的没有一个答对,

只有这个“胡适之”勉强沾边,

于是就算对了。

考官原话是“胡适之也算对吧。”

陆扬先生的《陈寅恪的文史之学——从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入学试题谈起》

都有写跑题了,问题里问的很明白,那“行者”当连起来当名词可以不?“行者”跟“适之”也搭吗?

先说第一问,可以连在一起,不过这样就对仗不工了。

再说第二问,行者,按照字面意思,是指行走在路途上的所有人。但作为佛门用语,一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次指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又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

适之,意思是适合的,

这就对仗很不工了。

不过这是一个无情对,并不能按照这样来看的,如果这么来看,许多无情对都不行。

赞同@

的回答

最高赞的答案其实是错的

孙行者与胡适之 哪里算是无情对

不过补充一点,这一对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佳对,恰恰因为其并非无情对

全都跑题了。不解释胡适之为什么可以对孙行者,扯一大通别的。

题主疑惑恐怕在『适』为什么对『行』,『适』在文言文里就是去,往的意思。

例句:苏轼《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

还有人说祖冲之,『冲』对『行』,虽然都是动词,但是有『适』和『行』对得更精准吗?

『适』和『行』,都描述的是人的行动。而『冲』一般描述的是水。

其他两个字都比较好理解,很多人也都说过:

『胡孙』是猴子的别名,『胡孙』这个词一开始都是通假字,没有犬字旁,可能像葡萄一样是音译,随后才加上犬字旁变成『猢狲』来区别。

者对之都是虚词。

刚又查了一下:

古代的冲和衝是两个字,都简化为了『冲』。和發,髮的关系差不多。

表示前冲的意思应该用『衝』而不是『冲』。

祖冲之写成祖衝之就彻底错了。(我查了下,祖沖之,祖冲之,祖衝之居然都有人用,可能古代数学家地位太低,文献记录比较少,有时间考证一下究竟是哪个冲)

虽然古代也对这两个字有时候会混淆,以现在台湾的标准,冲表示上涌,衝表示往前衝。

去台湾谷歌搜一下就知道,『向前衝』,『衝浪』,用得都是『衝』而不是『冲』。

考证了一下祖冲之的冲到底哪个冲:

四库全书,隋书第十六卷,志第十一,第十页:

沖是冲的异体字,所以根据这个版本的隋书,应该是祖沖之或者祖冲之,祖衝之是错的。

我真是闲得蛋疼。。。

孙行者那个上联,我有两个更好的答案。

1 刘改之。刘过刘改之,宋朝文人,杨过之名取名出处。孙刘联盟,刘对孙,行是动词,表示成功的意思,你行你上啊那个行,表示做事成功。改可做反义词,改正。之乎者也。不过好多人觉得牵强,因为行本意是行动。

2 更好的下联,刘芝士回答。孙行者本来是孙悟空的诨名,刘芝士回答也可看作是刘看山的诨名。知行合一,知对行,之乎者也,乎对者。而且此下联正贴合芝士回答。三个字都有出处,比祖冲之,胡适之强。冲,适和行除了都是动词外,并无联系。

标签:胡适之,孙行者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life/22338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