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入职央企的,对2000年前后的那次大规模国企下岗潮有所了解。记得1993年开始由于生产任务不足,大多数单位都发不了工资,员工也没有事干,就安排放假了,并且放假时间不确定,就叫放了长假,那时候放了长假是不开资的。
1995年以后,国有企业放长假的越来越多,90年代后期国家就出台了下岗政策,2000年前后在全国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国企职工下岗潮,此次浪潮中,有一些人或主动或被迫买断了工龄。
买断工龄是当年一些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一种办法,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实属无奈之举,但也对很多员工以及他们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的妻离子散,有的为生活所迫,过早离开了人世。
将近20年过去了,那些买断工龄的人如今都在干什么?过得怎么样?简单地说,一大部分已退休或到了将近退休的年龄,一小部分当年的年轻人自己创业成了气候,也有一些还在苦苦奋斗中。
一、为什么会出现下岗潮?
以我所在的建筑单位为例,1990年以前建筑单位的施工任务都是国家分配的,基本上属于旱涝保收,员工只要正常上班就不会少了工资。199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筑单位需要自己找市场了,找到施工任务的单位日子正常过,没有施工任务的单位员工没事干,也发不了工资,有的单位主动给员工放了长假,有的员工为了生计就自己出去打工了。
当时国家想通过改革精简人员,减轻国有企业负担,提高生产效率就出台了下岗政策,这样轰轰烈烈的下岗潮就出现了。
二、当时下岗工人的主要去向
没有了每月期待中的工资,当时大多数人感觉一下子没有了盼头,一部分人甚至感觉天都要塌了。那当时这些下岗工人主要去了哪里?
1、到私营单位打工。
到私营单位打工这是当时大多数下岗职工的选择。下岗职工,有的除了国企职工这个身份之外,啥本事都没有,有的虽有技术,但局限于某一专业方向,这两种人一般都只能到一些单位打打杂、当当力工,收入都不太好;有的有技术,也和市场所需专业对口,就去给人家当当技术员,或当个技术工人,也有的当了班组长,生活过得还不错;也有的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太好,找工作没人愿意要,确实日子太难过了。
也有的到了政府为安置困难就业人员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如计生协管员、交通协管员等等。
2、留在改制后的民营企业。
当年也有一些由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的单位,一部分国企职工买断工龄后,由改制后的民营企业继续留用。
3、自主创业。
下岗职工中创业的也不在少数,不过真正成了气候的并不多。一部分技术工人(尤其是当过队长带过工人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拉起一支下岗工人队伍,转眼变成了原国有公司的分包商,尤其建筑单位是这样。这部分下岗职工是最大的受益者,既不用投入过多启动资金,又对企业熟门熟路,不仅不用为生计发愁,而且大多数都挣了不少钱。
还有一部分挣了钱的是在厂里干过销售的人,他们不仅业务熟,又有人脉,下岗买断以后,就利用这些优势,把生意做起来了。
还有的通过自学成才,拿到了一些注册类证书就加盟进入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自主创业者既没有门路、也没有技术、还没有资金积累,借了亲戚朋友的钱,甚至贷了款,做点小生意勉强维持生活,有的还经营失败赔了本。
实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摆个地摊,卖早点、卖蔬菜、修自行车等等,虽然收入不多,但总得吃饭。
也有的运气好,当年房地产大火时,小本资金炒房或投资房子,赚了不少运气钱。
三、当年的下岗工人现在怎么样了?
2000年前后下岗的那一批人,大部分都退休了,尽管退休金不是很高;创业有成的,正在享受生活;还有一些仍然在苦苦打拼,自己交纳着养老金,等待着退休的那一天。
总之,下岗职工应该是对国企改革政策的支持者,在当时应该是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当年国企买断下岗的那些人,现在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希望社会多关注他们中的困难群体,政策上多照顾他们一些。
我是职场老兵,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想深入交流,请关注“也可眼中的职场人生”。
标签:下岗,国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