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生活百科>怎样叫做文笔好?

怎样叫做文笔好?

2023-07-21 08:54:20 编辑:join 浏览量:558

怎样叫做文笔好?

谢题主私信相邀。这是个好问题,不过,需要分析定位一番:

第一,“文笔”,究竟指的是什么?

文笔,其实是个很笼统的说法,往往就是“写的好”三个字的升级版,含义很广泛,指向又很随机,因人而异。

辞藻也是文笔,节奏也是文笔,逻辑繁密也是文笔,叙述清晰也是文笔。说一部作品文笔好,有点类似于It's OK这种用法,万金油,“我认同您了”,也就是传达个大概意思。

如果双方拈花一笑、就此惺惺相惜,那也倒罢了,往往是细究起来,很可能所指不同,于是不免经常鸡同鸭讲。

就像在豆瓣上,曾有个人要和我谈诗,我发了两首给她看,她说《大象》这首好,我窃喜地问为什么,她说“喜欢《大象》,是因为小时候看过一些动物故事,关于大象海獭鬃狗之类的。”

……这个嗑就没法继续唠了,因为虽然观点看似一致,而我想谈的是语句的妙处,她却说的是个人情怀。

但你也不能说她说得不对,有些人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是对主题有着第一位的要求。我见过太多的人,因为杀人描写过多而讨厌《水浒》,这时候你非要跟她讲水浒的细节描写有多么灵动微妙,她已然就听不进去了。

类似的, “文笔”这个词就是涵义太多,所指复杂,必须要再深究一层、再准确定位以后,才好讨论。

第二,题主所困惑的“文笔”具体指的是什么?(兼谈怎样鉴赏小说)

题主读《复活》,标准是“就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而言……抛开人文情怀”,最后“很悲剧的看出一个小土妞与富二代的狗血剧,而且剧情还完全让我无感”。这就比较清晰了。

简单来说, 小说有两种读法:一种是猎奇,把自己当成局外人、围观者 ,比如看看事情发展的走向、看看有什么好玩的谈资、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发展、甚至和作者较劲、看看他会不会停更,等等; 还有一种是代入,寻找真心人 ,希望作品里能说出自己想说的、想要的,最好让人激动不已,令人拍案叫绝,好像大热天冲冰水澡的第一瓢,赛过倩麻姑搔痒脊背的第一下。

所以,翻过来说, 小说能抓住读者,往往也是这两点,而所谓文笔,并不是一部书成为名著的充分条件 。 有些名著就以猎奇取胜,比如《基督山伯爵》,就算文字翻译得不算太好,也总能看得津津有味;有些名著以代入感取胜,比如《暴风骤雨》、《平凡的世界》,其实文字功力是差一些的,却贴切生活,就是能够打动一代人;有些名著文字倒是很好,比如《西游记》,可是像钱钟书先生那么认真看文字的貌似不多,大众多是看电视剧;有些名著也是文字写得好,比如《傲慢与偏见》,但是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小主妇心态,否则没有代入感,也就体会不全其中的妙处。

从提问来看,题主主要还是采用第一种猎奇的读法,喜欢从事件里去总结自己想要的点,这样就离文字层面比较远,离思维逻辑层面比较近 ,所以,如果题主感觉一篇文字“文笔好”,恐怕是偏爱它的用语简练、逻辑清晰、布局充满智力感。

由此,题主所困惑的、不能和别人达成一致的好文字,应该是偏重于文字描述层面的。像雨果的小说,估计你会读得腻烦不已,要是再读点格里耶的新小说,估计能气死。

至此我郑重地给出建议如下:把别人的建议(其实是他们的个人感受),当成或远或近的参考,不必太在意,循序渐进地走自己的路线,最后必然会融会贯通。

第三,文笔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所谓文笔好坏,其评价标准肯定是有,而且是明确的,可以实施的。但是,第一,它因人而异,第二,它在一个人身上也会变化。所以, 探讨绝对的、高大全的标准,意义不大 。

举例来说吧,我原先写孤独的情绪,想显得漂亮点,是这样写的:

后来呢,看它不顺眼了,觉得太抽象,像口号,不具体,不细致,于是再写东西就是这样:

后来呢,又不顺眼了,觉得用词太多,花哨不朴实,端着不直接,于是又换风格成这样:

后来呢,又不顺眼了,觉得朴实倒是朴实,还缺乏一点个人的气质,于是又多了一些自嘲:

……大概意思吧,就是这样,还有很多变化。——我要说的是,以上这些是我的个人变化,还有些人是反着变的,还有些人是跳着变的,有些人三年前说的话,我今天刚能想通,有些话昨天说过的,今天就觉得不对。——有没有注意到我上面其实是列出了文笔的四种标准? 这四种标准,哪一种都没错,也不是标准在变化,是人在变化。

文笔终究就是为了个人而服务的,它和一个人的心境、经验、阅历等等都有关系,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少年多偏爱李白,爱其飘逸;中年多爱杜甫,取其醇厚;老年多爱白居易,喜其平和。所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不必纠结于一时一处,更不必纠结于他人的标准,若有说不合的地方,和你不在一个平面上而已。

总之, 文笔就是表达的效率,评价起来 更多的是个人主观的感受 。或生动、或细致、或直接、或绵密,我们的评价标准都是个人想要取用的那个点。一个人赞叹某某篇文笔好,那往往是因为他找不到更精确的定义。——既然指向都不精确,又何必从精确的点去理解?比如本题,如果不是题主给出了大量的个人感受作为补充说明,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但是,这个问题也就答到此处为止了。网小有网小的好处,莫言有莫言的局限,不拘作品,读出美妙之处来才是自己的所得,最后能涵盖、融汇多少妙处,还是有个人的努力和缘分在。希望题主能够不再纠结于此,而能更进一步,从自己的道路上有所深入,慢慢探讨一些更具体的东西。

----

诗是艺术的大门,细致讲诗,微信公众号:可能的抒情

先就题目中的这一段发表一点离题的评论:

很多人无法欣赏真正的杰作,不是因为懂得太少,恰恰因为懂得太多,就题主而言,他知道太多“有钱富二代勾引无知天真少女”的社会新闻了,所以在读《复活》的时候没法放下自己的成见,只能用这种社会新闻往这本书上套。用带着成见的眼光看待这部小说,就会发出“不就是……”的感叹,不出意外的话,抱着这样的眼光去看《安娜 卡列尼娜》,也肯定会说出“不就是一个嫁给公务员丈夫的年轻少妇嫌自己丈夫老丑无魅力跟一个年轻帅气的军官私奔了吗(心中窃喜:我真是一针见血啊哈哈哈)”。去看《战争与和平》,“不就是抗日剧加家庭伦理剧嘛(我真幽默啊哈哈哈)”。

但我觉得,(尽量)不带成见地看书,是一种天资,不是可以努力学来的本事,因此,如果对于大家公认的杰作无法欣赏,干脆扔开就是,何必糟蹋时间,也糟蹋那本书。

…………………………

文笔好有两种:

第一种,你能马上感觉到作者的文笔好,时不时要拍案叫绝,合掌称赞,妙极,妙极,(这往往也是作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而这种好又分为好几类:

第一类,最明显的,大家熟知的钱钟书和王尔德是代表,时不时有警句妙语冒出,或让人会心一笑,或让人越想越觉得好玩。庸医“杀人有暇”,来找方鸿渐他爸探讨义理,老爷子给儿子写信说他“非是悲秋,实乃怀春”。一行人在雨中划火柴,划了半天“只有心里冒火”。例子举不胜举。

第二类,锤字炼句,形成个人独有的文字风格,当代作家中有很多都属于此类,比如苏童写的,阎连科写的,那是肯定混不了的。

第三类,叫假装文笔不好。这类多见于第一人称的叙述,《喧哗与骚动》里傻子的独白,《坚硬如水》里退伍军人的红色话语,都属于此类。这类文字不属于传统上所谓的“好文笔”,但稍微一想,便知写起来极难,非大才不能办。

第二种文笔好,是你感觉不到作者的文笔好,你在读这部作品时根本想不到还有“文笔”这回事儿,事后回想这部作品,你可能想起小说里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物的印象,但不会是作品里的某个句子。古代诗话里把这叫做“浑然一片,不可句摘”。

很多大师的作品都属于此类。现在我闭上眼回忆自己读过的《战争与和平》,我首先想到的是娜塔莎奔下楼去亲吻刚从军队回家的哥哥(因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从第二部开始读的),其次想到的是比埃尔在阳台上无法打定主意向海伦求婚,海伦的父亲则耍了个小花招,装作他已经求婚一样,过来表示同意(这是我几年后从最开头读这本书第一个让我百感莫名的场景),再往后想,想到的是比埃尔在俘虏营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安德烈马上就要死去了,他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何等不可思议又令人信服!——这是大师难以超越之处,任别人都学不来的。他把我们带到人性最微妙复杂之地,相比之下,文笔,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一般人所谓的文笔好,是上述的第一种好,但第二种好,能让你根本想不到文笔这回事儿(以至于想说它好竟不知从何说起)的作品,方是第一流的杰作。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大师们的写作课》,是舒明月老师的新作,觉得很受益。

她主张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所以得以从她的笔下窥到了很多大师写作的技巧。

她极为推崇鲁迅,张爱玲和汪曾祺。

借豆瓣豆友(顾海)的书评一段:

而舒明月老师在书中,把文笔好分为三个方面:

建议有兴趣的人可以买一本看看,个人觉得作为入门还是很实用的。

这个是豆瓣页面,我看了1/3,等看完再来补充~

有些事情,如愣小子聊爱情,谈得甚多却知之甚少。人们眼中的文笔也是这样,标准可谓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词汇,有人喜欢修辞,有人看重句式,总之看着顺眼,读着舒服就行。

不过, 这套纷呈的认识,反过来指导写作,就容易出问题。 词汇党狂秀生僻字,修辞派堆一公里长的排比,句式粉大玩套娃从句……折磨读者之余,还混淆了真正的美。

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差的语言?标准只有一个:准确。 福楼拜 也有类似意见,大意是每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到它。“一目了然,这是才情卓越的特权。”

他就是这么教徒弟的,徒弟也不赖,叫 莫泊桑 。福楼拜还有个“一字说”——“你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 形容词 ,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它,决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

这个心法影响了后世众多作家,包括中国的木心。他有新的理解: “‘唯一恰当的词’,有两重心意:一,要最准确的。二,要最美妙的。准确而不美妙,不取,美妙而不准确,亦不取。”

木心将这寻找的过程视作写作的幸福。苦思冥想,左顾右盼——来了,这个词会自动跳出来,争先恐后,跳满一桌子,一个比一个准确,一个比一个美妙。

假如你是炫技派,此时可能会略感失望:准确嘛,知道了,没劲儿,以为多高深。可别小看了,准确不易,还相当难。

汪曾祺在一篇演讲中举过两例,都非常有意思。

最后,他说:“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你看着普普通通好像笔一下就来,这个可不大容易。你找到那个准确语言就好像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上世纪以来,文学语言一直朝“简单”发展,也就是说人话,普普通通的话。至 海明威 ,已经精简到一个高度了,用词直白,句式简单。如何在寻常里写出新意,从平淡中写出味道,着实考功夫,有时也挺让人头大。

那咋办呢?似乎也没什么捷径,唯有多观察,多磨炼,多写,多改。然而,很多人就是绊倒在这最基本的要求上,如木心所言:“很多人一上来写不好,自认没有天才,就不写了,这是太聪明,太谦逊,太识相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某些事情上,多笨就有多聪明。

谢邀。受邀很久一直没答,因为题主给了我机会去重新检视自己的形式主义立场中的这个关键部分。我写了一篇长文,亦发在了我的微信里(

),现引用如下。但愿引用自己专门为此答案写的文字,并不违反芝士回答协议。感谢题主给了我这样一个质询自己的机会。

文笔好的,不一定是好书,堆砌辞藻,只能华而不实,内容空洞,不知所云。

名著,有着一定的背景,人文理念,人文关怀。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有时候脱离实际,人情味淡薄。呕哑嘲哳,杜鹃啼血,下里巴人,有时候俗不可耐,却又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

文笔好不是成功作品所追求的,为了追求文笔反而束手束脚,故作姿态之感。

怎么样叫做文笔好?不妨搬来古人的现成答案,见《菜根谭》第二卷:“ 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 ”——文章做到登峰造极,也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作者把情感和思想用最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不禁让人想到另外一句话,叫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无需太多修饰,无需堆砌辞藻,无需玩弄“写作技巧”,唯有“天然”而已。

比如唐诗中很多名篇,哪怕是读给文盲来听,也能听得懂: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居易《忆江南》:

王维《画》:

这些诗句,文笔够好吧?可是明白如话,不事雕琢。

好文笔是怎么来的?

首先, 好文笔的背后,是“思想”。 古人说“文以载道”,思想才是文章的筋骨和灵魂。文章只是形式,是传达思想的工具和媒介,人们真正要读的是文字背后的内容。如果一个人思路不清晰,想要说什么自己都不明不白,纵使他把天下好文章都倒背如流,恐怕文笔也好不起来。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稀里糊涂,却想让别人明白,这是违背逻辑的不可能的事情。好比老师上课,笨老师可能讲了半天,都说不到点子上,而聪明的老师,三言两语就能让学生听懂。

其次, 好文笔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底。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一句话,一个意思,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只有其中一种最恰当。如果腹中空空,语言积累不够,词汇量少,表达的余地就少,自然就会捉襟见肘,笔下文字干巴巴的,连自己都不会满意。

这里有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就是一个人语文功底越深厚,其文章用字反而越简单,简单到让人很难找到一个所谓华丽的辞藻。而越是外行和新手,越喜欢弄许多“优美”词语,觉得这样才是好文章。

举例来说,民国时代文学大师很多,而只有鲁迅能够脱颖而出,文名经久不衰,延续至今。但鲁迅的文笔一点都不华丽。如果仅以华丽为标准,像郁达夫、梁实秋、徐志摩等人,都胜过鲁迅许多。可是,如果要比谁学问更深、文学修养更高,大概就非鲁迅莫属了。

当代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明月。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获得极大成功,一是得益于他对历史有独到见解,二是得益于他古文根基深厚。他初中就能通读二十四史原著。可是你再看他遣词造句,都极其通俗,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深谙古文的作者,闻不到一点那种食古不化的酸腐气。 《明朝那些事儿》问世之后,跟风之作甚多,但没有一个能够与之匹敌。如果你读过那些跟风之作,就会发现,他们的文字要显得比当年明月“优美”一些,不似当年明月那般“白话”。但也正是这样的“白话”,才显出来真功夫,才是别人无法模仿和超越的——越简单,越不容易被超越。

《明朝那些事儿》可谓文质兼美,即“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这极其难得,所以才成为一种阅读现象。对于长篇作品,普遍的不足是“思想性”强于“艺术性”,就是内容挺好,文笔稍逊,不过这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题主提到的《复活》之类的外国文学,我觉得就不必谈文笔了。外文翻译成中文,“文笔”会大为失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哪怕是顶尖译者,也没办法完全传递出原文的神韵——别说外文,就连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那种古文特有的神韵和美感,也几乎丧失殆尽。所以,对待外国名著,我们应该关注其“思想性”,而不是文笔。

同理,莫言作品能够被外国人相中,而评上诺贝尔奖,大概也是以“思想性”见长吧?试问,读莫言小说的,有几个人是发自内心地认可其作品本身,而不是冲着诺贝尔奖的名头去的?但问题是,评判中文作品的好坏,难道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有说服力?难道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懂中文?

余华的《活着》我读过。作者以一种平静和近乎冷漠的笔触,描绘了人世间的困苦、荒诞和残酷。在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主人公经受了种种苦难,所有亲人都先他而去,到老只剩下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文笔平平,“思想性”也不见得有多好:主人公固然是承受了诸多痛苦,可是你会发现,他所受的那些苦,几乎都毫无意义。在人生面前,他是完全被动的。他没有任何反抗命运,为自我命运做主的意识。也许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命运只能是这样。而天下无数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正像梭罗说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但我还是不认为,读此类作品有何意义。

最后,透露一个简单易行、能够判断文笔好坏的办法:看文中“的”字出现的频率。 “的”字越少,文笔越好,反之就越坏。“的的不休”的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 这方法源自余光中先生。

我认为,“文笔好”的三大标准如下:1、看得懂(至少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说什么,你想表达什么);2、看得下去(让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3、看得感动(能引发读者的内心共鸣,能引起读者的情绪波澜)。

这三点,是最基本的标准。

文笔就是一个人长期积累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运作能力,对词汇精准的掌握能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至于你觉得为什么网络快餐文比严肃主流文学可读性强,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这就好像一个电影审美情趣低下的人也会觉得毫无营养的网络剧比那些传世经典更好看。说到底还是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欣赏超出自己能力外的作品。多读书,多看书,逼着自己看那些觉得佶屈聱牙的书,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举例:

天色渐昏,大雨欲来,车夫加劲赶路,说天要变了。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进来,半黄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时清醒,普遍地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大地像蒸笼揭去了盖。雨跟着来了,清凉畅快,不比上午的雨只仿佛天空郁热出来的汗。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拚一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

——《围城》

这个问题让我很有长篇大论的欲望……

看时间吧。有时间我就写点。

占坑,极可能不填。

——————————

想起来还有这么一坑……随便写点。

记得当年有要不要把小说写成“大说”的争论,意思是,小说这种体裁的作品,要不要承载更厚重的内容和更深刻的主题。

我想这个争论很大程度上能解答题主的疑问。

小说,原本就是“娱人”之用,给人解闷,让人读了高兴的,是打发时间的闲书。

然而,小说却太适合承载一些“大”内容了。

描写村夫愚妇,既可以写成笑话,笑两声完事,也可以细致描绘一个时代的农村人物,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更可以讲讲农民和地主的那点钱,表达深刻的阶级斗争主题。

这都是小说。

写小说的目的也就不同了。有人写小说就是为了让人读着有快感,爽,比如当代的网络小说,古代的话本等等,三国水浒西游记似也可以归为这类。

有人写小说,可不是为了读者读着爽的。甚至,他就是为了让你读着不爽的……

高潮低谷,有起有伏,对一本小说来说是寻常事,而且想要写出经典之文,也该如此。但对网文来说,低谷是个忌讳,尤其是开篇。

很多作者喜欢开篇先抑后扬,将主角描绘的有多差就多差,有多落魄就有多落魄,然后忽然之间翻身而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惊掉一地眼镜。但现在这种手法,称之为虐主,而且也很流俗老套。现在的读者,已经没多少耐性,慢慢看这种情节,然后等待主角发威了。

所以,如非必要,开篇还是不要太虐为好。你可以写主角落魄,但字里行间也要渗透出主角的光辉,比如扮猪吃虎。

非但是开篇,便是篇中,主角可以受点小挫折,但也不能太虐。

现在的读者,喜欢的虐人,而非虐主。

虐主,那是女性文学,那是苦情戏,电视剧才做的事情,可以赚大把的眼泪,但网文读者,却不可能一边流泪,一边掏腰包的。

文笔和故事吸引力不是一个东西,但是却相互加成的。

妒忌,是被扼住咽喉的虚荣,是缺少供氧,罹患休克性暗示的虚荣。

猜疑,是被催化的阴谋,是死角中盲区里暗自膨胀着的常识的变异。

怀疑率领着嫉妒,隐形的绳索上,走过千军万马。

不慎掉入爱河的莫比乌斯钻戒,让爱情增加了不确定性。

记忆中的画面,漫画里的活力。神采奕奕。

纤细的笔触,不觉丝毫软弱,心意跃然纸上。

大刀阔斧的分镜,信念向勇气宣战。

牢笼形同虚设,命运的裁判就位。

当陌生披上危险的外衣,危机向我袭来。

信念,化枷锁为羽翼,令憧憬振翅,不惧空穴来风,让爱适得其所。

满目疮痍的身心,留下最后的火种,命运赶上希望之光的逃逸,已成了静止的定局,又再度注入相对的生命力。

一杯水的价值因添加的原料发生改变,当我添加更多的羞耻,会溢出了惭愧吗。哦,眼光的深远体现在你一饮而尽的豪迈的笑脸上!

活着的实感就是能够五味杂陈地体会并联想各种事物。

群居的荣光背后,无可救药的碎屑,散发出多维的绚烂。

不是格局在变大,而是彷徨在消失。

我愿做一回学生,向曾经的自己讨教。

要抵达心里的净土,成熟的标志,指向历练的入口。

思考的心灵笔记 来自[@百度贴吧] http:// tieba.baidu.com/p/40446 64145?share=9105&fr=share

看了题主的问题,我发现不只我一个人这么想啊!

可是我每次跟别人说起这茬,别人的说法无非两种。1、你都看托尔斯泰了你不懂我们怎么可能懂? 2、要是你都懂了他还是托尔斯泰?

诸如此类啃出问题的还有丹·布朗的《数字城堡》,这玩意就像《星际穿越》。学术性问题真的假的混在一起,我看了两页就不愿意看了,为什么呢?我以为他是一本讲解密码的书,但是他并不是。附图一张。

我想,那起码也是一本小说吧。我又发现它没什么情节性。这里仔仔细细的写出了密码,我以为他要教我解码了。巴特后来他并没有,他是一个打着真实所以枯燥,高端所以难懂幌子的书。

你可是在书签上这么写的啊!我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啊!我并没有对密码术略知一二啊,你第七页的密码就不是密码啊,就是乱写的啊!!!

有些东西,看起来很高端,实则不明觉厉。卡秋莎好像在俄国也是蛮有名的,也许她们的名族在那种氛围下比较适合读吧。就像中国的小蝌蚪找妈妈之类似的?我啃了安娜卡列尼娜。看的也是看的很着急的,我就想问人名写短一点会怎样?

要说一本我感觉到了文笔的书,绝对不是《围城》,不是《狂人日记》,不是《黄金时代》,不是《忏悔录》,不是《百年孤独》,不是《基督山伯爵》,我觉得是《追风筝的人》。你要问我为什么?只是感觉!反正以上那些书我都没什么印象了!

举例:雪满梁园_《鹤唳华亭》

是日春和,即便是在仲春也属绝好气候。云澹天青,惠风徐来,正值海棠、桃、李、樱花季,絮翻蝶舞,满苑花如锦绣。长沙郡王萧定梁来的最早,在树下等待了片刻,几阵清风拂过,花香浓腻有如脂粉,鲛绡敷面一样使人透不过气来。淡红、粉白、淡白、洁白的千万花片在风中席卷流转,明灭翩飞,壮烈如急雨,如大雪,如繁华梦散。定梁疑心这种落法,恐刹那一树花尽,然而仰首望去,内苑的壮观花海不过如损一细流。

标签:文笔,叫做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life/17012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