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百科知识>佛家五蕴的人体构成

佛家五蕴的人体构成

2023-07-30 18:22:44 编辑:join 浏览量:636

佛家五蕴的人体构成

五蕴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有时指一般的物质和精神表现,但主要还是关于人或人的身心现象构成要素的一种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家对于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蕴”是梵文的音,意思是积聚。佛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此五蕴合成。

五蕴分别所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

色蕴不是指色欲,色蕴的色是指物质。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即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陀是依据当时的社会人文条件方便说法。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受蕴指的是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受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物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比如贪、瞋、痴的心:人家骂你,起嗔心,这就是“行”。此外,贪、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

标签:五蕴,佛家,人体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article/18995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