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九旬的路志正从医60余载,他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不久前还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界最高荣誉“国医大师”的称号。
路志正的伯父是河北省藁城县的当地名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9年,路志正开始悬壶乡里。1950年他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卫生部中医技术指导科工作。在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期间,他积极组织中西医学术讲座,推广针灸疗法,挖掘民间医术绝活,如北京“捏脊冯”,四平“易筋经拍打疗法”等。
1953年,路志正参加卫生部抗美援朝志愿巡回医疗队,在为志愿军战士疗伤治病的实践中,发现了具有特殊疗效的“遗精穴”,后被收入《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1964年,他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针灸学概要》的编写工作。
1981年,他与赵金铎院长一起创建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建立了极具中医特色的痹证、急症等病例书写、查房、会诊、疑难病讨论模式,在中医学术整理、疑难病症研究和中医病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今已近90岁高龄的路志正读书兴趣不减,对于白天诊病遇到的疑难杂症,他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阅读大量医案。
他还时常告诫弟子,中医比西医难学,必须钻进去,再钻出来,才体会到中医理论的真谛。
只要树仁爱为怀之心,立济世救人之志,做到勤学、勤思、勤问、勤记、勤用,切忌骄傲自满、浮躁、浅尝辄止,就一定能成为医学大家。
建国以来,由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许多中医参加了医院、教学、科研工作,中西医有了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路志正并不保守,他也借鉴、学习一些西医的方法,取长补短。但保持中医特色是他一直特别强调的,他不同意局限在西医的病名内限制中医的思路。
路志正认为,有些病证,中西医病名不同,但是临床表现却有相似之处,不能混为一谈。
除了潜心钻研医学,路志正还致力于培养中医药人才。
路志正认为,师承教育模式是中医学历教育后的继续教育,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才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在路志正的精心培育和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并不断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
标签:路志正,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