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生活百科>永乐大钟的历史沿革

永乐大钟的历史沿革

2023-02-18 04:40:59 编辑:join 浏览量:630

15世纪初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宫、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造大钟,是为宣扬“壮举”。大钟铸好后,先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移置觉生寺。

公元1420年前后,永乐大钟铸成,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他招集大臣商议铸好的大钟应该悬挂于何处。大臣们议论纷纷,其实明成祖的心里早已有了主意,那就是要把大钟悬挂于汉经厂。汉经厂位于紫禁城的边上,属于皇家宫殿群的一部分。明成祖选定汉经厂来悬挂大钟,答案就在于永乐大钟那23万字的铭文上。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虔诚信佛。受父皇朱元璋的影响,朱棣推崇利用佛教来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他曾下令:每遇重要节日,文武百官都要身披袈裟,像僧人一样撞钟诵经,完毕后再换上朝服。为了方便参拜,皇宫边上修建了汉经厂并悬挂起了永乐大钟。从此以后,汉经厂的钟声延绵不断,曾有“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他钟”的记载。然而好景不长,迁都北京仅四年明成祖病逝,仁宗继位。汉经厂逐渐荒废,永乐大钟因为失去了明成祖这位知己,也没了往日那洪亮的钟声,在孤烛冷寺里独自承受着寒风露雨的寂寞。

公元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为万历。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万寿寺建成。万历皇帝想起了沉寂150多年的永乐大钟。他下令,把汉经厂的永乐大钟迁到万寿寺,每天命六位僧人撞钟。这样永乐大钟完成了它第二次搬迁,北京城里再次响起了永乐大钟延绵不绝的钟声。这一敲就是50多年,到了明天启年间,北京城里却出现了这样一种传言,说城西有钟声会带来灾难。明熹宗朱由校害怕灾难临头,就降旨,把大钟卸了下来。从此,永乐大钟的钟声再次远离了北京城。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永乐大钟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并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据明人蒋一葵记述:“昼夜撞击,闻声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远时近,有异它钟。”永乐大钟在万寿寺悬挂了20年左右,到明末,人们看到它已经躺在地上了。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北京又成了清王朝的都城。战乱频繁、王朝更替,永乐大钟静静地躺在万寿寺里看着这物换星移的变迁。人们渐渐地把它遗忘了。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北京城北的觉生寺建成。有一位大臣想起了万寿寺里的永乐大钟,就建议把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最后决定,将此钟置放在地处“京城之乾方,圆明园之日方”的风水宝地觉生寺。雍正也听说过永乐大钟的故事,皇家大钟岂容冷落,他立即颁旨迁大钟至觉生寺。

乾隆八年(1743年),移钟工程才完成。乾隆帝题“华严觉海”大匾高悬于钟楼之上。为了悬挂这口大钟,特地在寺后设计了一座两层钟楼,上层圆形,下层方形,楼内有梯盘旋而上。钟楼上各面都有窗,因之里面光线充足,能见度良好,可以清楚地看到钟纽和钟身顶部。悬钟的架子,是用粗大的木梁制成,它的四柱顶部内倾以散力,结构合理,所以经过二百多年毫无倾斜、歪闪的迹象。为了减低钟架的高度,在钟的下方挖了一个深70公分的八角形坑穴,人们可以在坑里观看大钟内壁的字迹。

永乐大钟的历史沿革

标签:历史沿革,大钟,永乐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life/31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