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安。
唐国安(1858年10月27日~1913年8月22日),字国禄,号介臣。广东省香山县人(今珠海市唐家镇鸡山村人)。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创始人。
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1912年5月以前称监督)。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1904-1905),美国政府因“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决定退还部分,徐世昌主张用此款开发东北,袁世凯主张用于实业,而时任清政府外务部右侍郎的梁敦彦则力主开办学堂。梁敦彦的主张恰好与美国政府计划一致。
1908年,梁敦彦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约,中国自1909年起每年选派100名留学生赴美学习,直至1940年。根据中美协议,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梁敦彦还推荐同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唐国安主持赴美留学事宜。
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唐国安参与“庚款留美”的具体组织工作,担任外交部、学部所共属的“游美学务处”会办,进而成为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清镇游陵华学校第一任校长。
1910年,唐国安任外务部考工司主事,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唐国安为为游美学务部肄业馆选址清华园,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12月,清政府学御戚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
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1912年10月17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唐国安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任校长期间,为清华创立时期的经费四处奔走,使清华的办学资金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同时抓住时机扩充校园。唐国安一年之内两次扩充校园。
第一次在1913年春,请政府将清华园西邻之近春园划拨学校使用,获准;接着,再次请政府将近春园西邻之长春园东南隅划拨学校,获准。这两次扩充共增地480亩。1913年8月22日,唐国安因心脏病去世。
第二任校长周诒春到职后积极筹备改办大学,在任职期间(1913年8月~1918年1月)又盖了一批适应未来大学需要的高标准建筑(清华著名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均始建于周诒春任内)。
1916年清华学堂大楼向东进行了扩建,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达4560平方米。由磨敏于种种原因,清华国学院于1929年终结。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的教学、行政等领导机构基本都设在清华学堂大楼里。解放初期,学堂西部仍是校领导机关(校委会)所在地,东部的一部分曾用作中共清华党总支的办公室。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大楼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
“文革”期间,清华学堂大楼因年久失修遭到了严重损坏。“文革”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理这座残旧的建筑,曾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刘达校长的坚持下,由张维副校长亲自向技术室下达修缮加固任务。
1978年底学校基建处许大华等人经丈量重新绘制了、档案馆目前仅存的清华学堂的建筑图。在七八十年代,这里曾为精密仪器系工程制图教研组所用,并有全校公用制图教室。目前,清华学堂大楼是学校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注册中心等机构的办公场所。
1990年代末,清华校教务处迁入东半部,成为全校学生返校注册的必到之处;校研究生部迁入西半部,从此结束了清华学堂用作教室的历史。
2001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进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国安
标签:第一任,清华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