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生活百科>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023-08-17 23:04:30 编辑:join 浏览量:562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各个时间:

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09894秒。

一个太阳日=23小时56分4秒加+24小时/恒星年=24小时。

不同:

1、参照物不同:

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

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

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2、自转时间不同:

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360度,用时23时56分4秒。

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360度56分,用时24小时。

两者的差别在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如果地球不公转,那么以太阳或者恒星作为参考点都是一样的。

3、定义不同:

恒星日是地球转过360°后,与远处的恒星处于同一角度时的时间,对于地球来说,恰好转过360°。

而地球日是太阳光两次直射地球某一点(即太阳高度角最大,不一定是90°,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时的时间差。这样一来,二者就有了差异。

扩展资料:

太阳日分为视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视太阳日是依据视太阳定义的,也就是真实的太阳两次经过该地的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可以使用日晷来测量。

平太阳日是以平太阳为参考点,以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转360°59',需时24小时。更明确的说,平太阳日是经由观察太阳相对于恒星的周日运动,所获得的平均太阳时,经由人为的调整而显示在时钟上的时间。

在历史上有许多方法被用来模拟(显示)平太阳时,最早是使用漏壶或水钟,差不多从纪元前四千年到纪元前二千年中期。在纪元前一千年中叶之前,水钟只能依据视太阳日来调整,因此除了能在夜晚继续使用外,他的准确度并不会比依靠太阳投影的日晷好。

在20世纪初期,机械时钟的准确度还没有比地球自转所显示的恒星时钟来得准确,即使到了今天,原子钟的精度已经比地球的自转更为稳定,恒星时钟仍然被用来校准平太阳日。

在20世纪末期,地球自转的速率被改以外星系的无线电源来定义,并且平太阳时也被转换成外来的无线电源的比率。平太阳时与协调世界时之间的差异,就成为是否需要做闰秒调整的依据。

参考资料:

一、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

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

太阳日即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是一个昼夜的周期。

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每过23小时56分钟4秒,在太阳系的参照系下,地球完成自转一圈(地球自转360°,1恒星日),但与此同时它也绕太阳公转了大约1/365圈,这使得地球原来对着太阳的地方没有对着太阳,这个偏差需要大约3分56秒来弥补。

24小时整后(地球自转360°56‘,1太阳日),地球上原来对着太阳的一面,重新对着太阳,这就是我们定义的“一天”——以太阳的相对地球位置定义的一天。

三、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23小时56分4秒),也就是地球同一条经线对某一个恒星周期所需的时间。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秒。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恒星日是以距离无限远的恒星为标准,太阳日是以太阳为标准。

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自转周期)

太阳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为24时。(昼夜交替周期)

楼主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就是地球,原地旋转, 你开始的时候正好直视一个东西(比如一个杯子),当你原地转一圈,再次直视这个杯子的时候,你正好转了360度。

地球的情况比你要复杂, 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为了体会地球的处境,你依旧可以做试验。 你直视一个杯子(把它当作太阳,为了效果明显,不要距离杯子太远,3米之内最好), 然后顺时针旋转,旋转的同时向右迈一步(这个“右”是指你初始站立位置的右边),以此来模仿地球的运动 (你开始旋转的时候不管是“自转”还是“公转”,方向都是向右的,这用来模仿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是相同的)。 等你再次直视杯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旋转的角度不到360度——这就是一个太阳日。

而恒星日是相对于无限远的恒星而言的,试想你直视着很远的一个物体(比如月亮或者很远的一栋大楼),你“自转”一圈并且在“自转”的同时“公转”一步,直到你再次直视它。 因为你们相距如此遥远, 你发现你旋转的角度就是360度(当然不是精确相当,但如果参照物无限远,那么是等于360度的)

希望你明白了。 造成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的原因是:1,因为他们距离地球的距离一个无限远而一个很近;2,地球同时存在公转和自转。

而且从试验中你会发现,恒星日比太阳日长。 这是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同向所决定的, 如果公转自转不同向, 你可以在试验中体会到结论正好是相反的。

展开全部

首先,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定义是不同的。

恒星日是地球转过360°后,与远处的恒星处于同一角度时的时间,对于地球来说,恰好转过360°。

而地球日是太阳光两次直射地球某一点(即太阳高度角最大,不一定是90°,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时的时间差。这样一来,二者就有了差异。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我们认为远处的恒星是不动的(虽然肯定恒星有位移,但用作时间标准,必须选取位置足够远、位移足够小的恒星。何况只有20几个小时,任何恒星也跑不了多远),那么就必须考虑地球在自转一周的时间内,在公转轨道是转过的角度。就如图中所示(自己画的,表示个意思),太阳昨天的直射点是P点,同时也正对着恒星A(就是图中的那颗恒星),当地球由A点自转到再一次正对着恒星A的B点时,是在图中的B点那个位置,此时P点再一次正对着恒星A,相对于恒星A来说,地球已经转过了一周(360°,一个恒星日),这是恒星日的定义。

但你看一下,当P点正对着恒星A时,是否也正对着太阳呢?还没有,还差一个很小的角度(图中为了表示清楚,这个角度放大了),这个角度就是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地球还需要继续自转一定的角度,让P点再次正对着太阳,才是一个太阳日,这是太阳日的定义。

但地球在继续自转的同时,在公转轨道上也要移动一点,要移动到上图中的C点的位置,P点才正对着太阳,而这时P点已经不是正对着恒星A了,已经转过去了,转过的角度也是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这个差按照角度说,是59′,按照时间说,是3分56秒。

就是说,地球只需要23小时56分4秒,就可以自转360°,完成一个恒星日。而地球必须花费24小时整,自转360°59′,太阳才能再一次直射地面上的同一点,完成一个太阳日。

换句话说,恒星日比太阳日的时间短3分56秒;太阳日比恒星日,地球需要多自转59′的角度。

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

恒星日和真太阳日

自古以来,地球的运动很自然地给人们提供了计量时间的依据,给出两种天然的时间单位,这就是日和年。“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古时人们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日的长度,如某天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时,表影最短,从这一时刻起算到第二天正午,太阳再次位于正南,表影最短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天,也就是一个真太阳日。

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可是,怎么才能确定地球已经转了一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讲讲恒星日、真太阳日、平太阳日。

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如果把时间单位,定义为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太阳圆面中心(即太阳圆面中心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则这个时间单位就称作真太阳日,简称真时,也叫视时。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总是比真太阳日要短一些。这是因为地球离恒星非常遥远,远到从恒星上看来,地球似乎是不动的,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已变作一个点了。从这些遥远天体来的光线是平行的,无论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某地子午面两次对向某星的时间间隔都没有变化。比较起来,太阳离地球却近多了,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移动,一昼夜差不多移动1度。

对于某地子午面来说,当完成一个恒星日后,由于太阳已经移动,地球自转也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太阳才再次过这个子午面,既完成了一个真太阳日。

恒星日只在天文工作中使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用的“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显然更接近于真太阳日。根据真太阳日制定的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

标签:恒星日,太阳日,区别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life/22529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