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公元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因所统治地区居于三国之东,故称“东吴”。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三国文学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
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标签:三国,末年,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