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不是“非典”时期的那个“小汤山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启用还是引起关注。
面对境外输入病例的挑战,16日零时起,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均应转送至集中观察点进行14天隔离观察。
同日,北京小汤山医院启用,医院设床位1000余张,将主要用于北京海关检疫后有风险人员的进一步医学筛查。
目前,北京22家市属医院选派了600余名医护人员进驻支援。
作为“非典”时期诞生的应急、救急医院,从2003年5月1日收治第一批非典病人至6月20最后一批患者出院,“小汤山医院”只存在51天。
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北京市健康管理促进中心、北京国际药膳博物馆、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于一体的北京市属三级综合医院。
在完成改造和新病区建设工程后,作为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定点医院被启用。
17年前的“小汤山医院”是历史名词
提起“小汤山医院”,全国人民都不陌生。
2003年4月,北京市为有效控制“非典”疫情,在7天之内建设“小汤山医院”。
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基本为一层病房,采用轻型建筑材料,可容纳1000张病床。
这个临时医院,在两个月内收治了全国1/7的非典病人,死亡仅8例,病死率不到1.2%。
在全国医护人员感染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约为20%的情况下,这里实现了1383名医护人员“零感染”。
有专家断言,如果没有“小汤山医院”,北京至少还要增加2000至3000名非典病人,至少还要再死200人以上。
其实“小汤山医院”真正的名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小汤山医院,它在今天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基础上征用、改建而成,地方建设军队管理。
为解决就医难题,2003年4月22日,在北京防治非典工作联席会议上,相关疾控专家建议,可考虑征用疗养院,小汤山疗养院由此进入视野。
“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在《回望小汤山》一书中写道,原计划征用小汤山疗养院,不过疗养院只有200张床位。
但疗养院旁有一大片空地,这是疗养院预留的发展用地。
于是依托现有设施,在空地上新建了一所临时传染病医院,将正在建设中的小汤山医院定名为小汤山医院二部,内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小汤山医院。
2003年6月21日,“小汤山医院”病区全面消毒后,隔离病区全部关闭,6月22日正式交接给北京市政府管理。
此时,“小汤山医院”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只剩下非典病房。
当时,“小汤山医院”的去留问题曾引起关注和讨论。
由于非典疫情没有“卷土重来”,原有的病房建筑为临时建筑,非典病房被闲置。
2010年4月,原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北京市小汤山医院非典病房。
如今的“小汤山”是定点医院
有媒体称,17年后北京再度启用小汤山医院,这是曾经专门收治SARS患者的医院。
上述说法并不准确,如今的北京小汤山医院与“非典”时期的“小汤山医院”并无“传承”关系。
“非典”之后,北京小汤山医院恢复了原有的功能定位。
2012年9月5日,原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消息,同意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名称调整为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医院被定位为以康复为主的三级甲等康复医院。
此次启用北京小汤山医院,也是北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之一。
1月23日,市委市政府决定紧急启动北京小汤山医院改造和新病区建设工程,作为市级定点收治后备医院,引起关注。
1月30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发布会上也予以回应:小汤山医院建筑都比较陈旧,大多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需要进行更新、修缮和完善。
已经启动了小汤山医院的修缮工程,未来将会给公众提供更加良好的就诊环境和病床条件,并且将会视疫情的变化启用作为补充。
经过1.5万余人、为期53天的昼夜设计及建设施工,3月15日,北京小汤山医院应急改造工程顺利完成。
新建59584平方米,改造22483平方米,共计82067平方米,建设床位1600余张。建设的新病区为三层结构,设计施工难度远超过非典时期的临时病区。
除了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市还根据统筹兼顾战略储备和防控应急需要,启动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和北京佑安医院等的改造工程。
需要永久的“小汤山医院”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地借鉴“小汤山医院”模式新建隔离医院,诸如武汉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
上述医院均为临时建筑,不能长久保存和使用。
究竟是否需要修建传染病应急备用医院?这成为业内讨论的话题。
3月10日,珠海中大五院凤凰山病区举办工程落成交付仪式。
这座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全新医院,成为国内首个永久结构形式的应急医院,同时也是国内首个以应急方式建设的永久性传染病病区。
原全国青联常委、原国家科委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欣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座超大城市专门配备用于城市传染病危机处理的备用系统。
他建议,类似武汉等超大城市,都应该建一所“小汤山医院”,作为永久性的城市传染病危机处理的备用系统,“哪怕疫病是二十年、三十年一遇。”
不过,“非典”之后,上海将市传染病医院整体搬迁至金山区,建设了一家永久性的“小汤山医院”,命名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此外,南京、成都也参考借鉴上海模式,新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标签:新冠,小汤山,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