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百科知识>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2023-05-26 02:46:35 编辑:join 浏览量:585

什么是心身疾病?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其以惊人的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冲击和改变着疾病谱和死亡谱。据一些发达国家的调查,在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中,略高于1/3的是躯体疾病,不到1/3的是神经症,其余1/3是心身疾病。 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疾病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基础(如偏头痛),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心身疾病可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界定。狭义:因社会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除了狭义界定的内容之外,另还含有两层界定:

(1)虽然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器质性病变,但心理应激作为第二位的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但却表现为躯体症状,虽然一些学者认为,狭义的界定便于临床操作,但实际上广义的概念更吻合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它包含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以及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紧张性头痛、月经异常、皮肤瘙痒症、恶性肿瘤、荨麻疹等。 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1)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主要或重要的作用;

(2)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社会应激往往起到扳机作用;

(3)机体的个性特征是心身疾病的易患素质;

(4)心身疾病以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为主,一般有比较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心身综合治疗能收到较显著的效果。 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

1.生物学诊断。运用一般体格检查和辅助仪器检查(如心电图、胸片等),以便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明确患者躯体疾病的诊断。

2.精神状态的诊断。这有别于一般内科疾病诊断,主要包括:

(1)情绪评估:常采用综合医院焦虑自评量表、贝克抑郁问卷等评估量表,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并注意患者的情绪体验与不良情绪的表达方式;

(2)个性评估: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A型行为量表等人格测验量表,对患者的个性特征进行量化评估,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

(3)认知评估:常通过采用自动性思想问卷、自信心量表、认知反应测验等测量,来了解患者的认知方式,从而评估患者的认知与情绪、行为的相互关系,最终达到对其精神状况进行量化测评的功能。

3.生物学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关诊断。这主要确定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及其与躯体疾病发生的密切关系,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生活史、生活环境、家庭婚姻状况、工作情况、发病时的生活事件等,尤应注意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社会应激因素,及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变化对躯体疾病的影响。 我国在80年代初也已意识到了疾病谱的改变,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调查了各类心身疾病在城乡居民中的患病率和心身疾病在综合医院中的发生状况;

(2)开展了心身疾病的病因及机制研究。一方面从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生理等方面寻找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研究人体对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应激及其与心身疾病的关系。目前认为,任何单一或多因素型平面的病因学难以解释,必须采用多层次、多因素、多系统非直线型模式探索。

(3)围绕临床上部分常见的心身疾病进行了重点研究,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4)对心身疾病的防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诸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精神支持疗法、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疗法、自我训练等在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作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发展,为心身医学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条件,使得心身疾病的研究和实践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医生一般容易忽略患者心理神经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从而影响其治疗和预后,因此大力开展对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的角度看,今后应从几个方面加强:

(1)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的继续教育中应重视心身医学的专业教育或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尤其在综合医院。

(2)继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研究,以提高对心身疾病的整体认识。积极寻找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及危害行为方式,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防治策略。

(3)从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角度进一步探讨心身疾病的内在机制和外来影响,尤其是加强对中介机制的研究。

(4)结合对心身疾病预防机制的研究,初步构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防治措施。

(5)发展新一代阻断或调节中介环节的精神药物,并科学地评估其疗效。

(6)加强不良行为、认知方式等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7)客观真实地评估具体的或综合的治疗方案的效果,探寻最佳方案。

标签:心身疾病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article/9155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