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时,女真族逐渐崛起,对明朝边境造成极大威胁。而明朝也涌现了一大批军事能才,像孙承宗、袁崇焕、毛云龙等,他们为抵御女真族起了重要贡献。其中的孙承宗,更是辽东边境防御思想的构建者。那么,孙承宗是明末一流的战略家吗,他做了什么事?
孙承宗早期只是朝廷官员的家庭教师,后面跟随房守士一起去了大同,在大同教书时,他开始对边关事务变得有兴趣,而这也为了他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
孙承宗第一次展现出自己的战略思想是在他巡视辽东时。当时,王在晋打算在八里铺筑城,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并向叶向高告状,于是派孙承宗去调查。孙承宗看到后,觉得王在晋这个方法不切实际,有画地为牢、坐以待毙的危险倾向。还与王在晋进行了一次辩驳,王在晋被孙承宗怼的无言以对。这是孙承宗战略思想的第一次展露。
后孙承宗任辽东经略后,开始着手实施其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积极部署关宁锦防线。首先,孙承宗大力整顿了关门防务。孙承宗发现关上的士兵没有纪律,而且有大量的不符合条件的人冒领军饷,于是孙承宗阅兵后,将河南、真定等地不符合条件的万余名士兵全部遣回;还定了兵制,建立营房,五人一间,三千一个营,十五营是三部,将领以营部为指挥所,这样将领容易与士兵联系。经过整顿,使“兵将一清”,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孙承宗还派祖大寿辅助金冠守觉华岛,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让陈谏助赵率教守前屯,鲁之甲拯救难民,杨应乾招募辽人编制成军队。
在关内防御上,“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陆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经过经营,关内变得牢不可破。
还有就是修筑宁远城,孙承宗的战略核心就是坚守宁远城。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复宁远,并令驻军尽速恢复山海关至宁远沿线被焚弃各城。召辽人回故居,垦荒屯田,重建家园。又发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确保军需。宁远城竣工后,调袁崇焕镇守。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并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 布置了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自此“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
孙承宗对辽西的布局,可见其一流的战略防御思想。孙承宗构筑的关宁锦防线,对于阻挡后金军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车营扣答合编》,《明史》,《三朝辽事实录》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孙承宗(1563—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保定人,明末顶级战略家,优秀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担任明熹宗皇帝朱由校的老师,历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东阁大学士等职。天启二年(1622年),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在宁远、锦州等地修建防御工事,围堵建州女真,待时机成熟,四路出兵,一举解决辽东问题。而宁锦防线的修建,延长了大明的国祚,直至明朝灭亡,清军都无法突破这条防线。
孙承宗主张修建宁锦防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也是确保大明安全的最佳方案。其一、可以屯田辽西,使辽土养辽人,辽人守辽土。宁远、锦州位于土地肥沃的辽西走廊,若是驻军此地,并开展屯田,将会极大地提高部队的防御能力;而后金所占领之森林地带将不可能容纳过多的人口和抵御“小冰河”期的灾难,估计会不攻自溃。其二、袁可立之登莱水师可以随时支援,保障宁锦防线的安全。其三、察哈尔蒙古、朝鲜等将会成为牢固的盟友,尤其是一直想重现祖先荣光的林丹汗,他是坚定的反女真斗士。其四、大明不缺敢守卫疆土之勇士,如赵率教、何可刚、满桂、祖大寿等猛将。
孙承宗督师辽东,并修建宁锦防线的消息传来,努尔哈赤大惊失色,决定要把这颗钉子从眼皮底下拔掉。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大军倾巢出动,本以为会与之前一样,宁远轻易被攻破,无奈却被袁崇焕击败,身受重伤,不久死去。次年,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为借口兴兵前来拆除城墙,再次被袁崇焕、赵率教所率之关宁兵击败,只能撤回沈阳,另作他图。由此可知,宁锦防线确实收到了预期之效果,成为后金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城池的修建,屯田的展开,又进一步压缩了后金的生存空间,再加上后金内部各旗主之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化,孙承宗之战略企图实现的机会大大增加。
遗憾的是,就在孙承宗准备大规模反击,袁可立之登莱水师随时待命之时,阉党头目魏忠贤将孙承宗等主战派排挤出朝廷,宁锦防线再无能人去统筹。1628年,崇祯继位,重新起用孙承宗,并让他继续督师辽东,抵御后金,收复失地。但是,经过“己巳之变”后,孙承宗麾下已是将星凋零,人才稀缺;宁锦防线虽然守得住,但却再也无法重现昔日之辉煌。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大,但在当时的明政府來说,他已算有点本事和眼光的人材,比起当时一批重臣,他起码对遼東战略有想法,也有胆色,更会用适当人选担当重任,就他能用袁崇焕这种不拘一格,勇于任事的人材,就知道孙並不迂腐。虽然身为帝师,却並不太过小心谨慎,但他不是战场上的出色指挥官一类人,最大的作用,是统筹整合各种资源,有步驟的对后金施以压力,让明朝维持一个进取的态势,也为了顾及和蒙古朝鲜的关系,不会让后金崛起破坏殆尽。他能令天启皇帝尽力支持,因为他是朱由校信任尊重的老师,兼任兵部尚书,是当时一班重臣無人有能力,又或無人愿意担责任。孙的战略被批评花费太大,效果成疑,但事实上努尔哈赤非常顾忌他这种战略,所以当他罷官下台,就立刻进攻宁远,却遇上他一生仅见的尅星袁崇焕,被袁打败是他惟一的败仗,令遼東局势出现大变数,这也是孙承宗遼東战略成功的某些体现,在明末孙算一流人材,比起明朝其他时期或是其他朝代的能臣,他不算一流,毕竟他仍有保守一面,不敢太过出格,把政治正确放在一切前面,到了非常事态,他就無能为力了。
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等起义军此起彼伏,外有努尔哈赤和继任者皇太极。
人祸还连着天灾,连年大旱,国事已不可为,崇祯也许并非亡国之君,但就连他自己也隐隐感觉到江山难保,大明国脉也许就要断送在他手中。
说也奇怪,越是形势危急,越是有人才涌现出来,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明末乱世中,这些极为优秀的将领外出击,一定程度上为大明续了命。然而,要说起最有可能挽救明帝国的,却并非这4人。
虽然崇祯的用人屡遭诟病,但他识才的能力还是有的,如果他能真正倚靠这个人,也许大明还有一线生机,这个人就是:孙承宗。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孙承宗才是明末最优秀的战略家。注意,不是军事家。前面说的熊、袁、卢、孙大都是军事家而非战略家。
孙承宗画像
事实上,孙承宗亲上战场杀敌的机会不多,这也非他所长。作为一位战略家,孙承宗最擅长的是判断和规划,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谋划大明的出路。此外,孙承宗在朝中威信极高,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老师,也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大名鼎鼎的魏忠贤百般努力也没能真正伤及孙承宗。
孙承宗可以说是明末最出名的战略家而不是军事家,让孙承宗上战场杀敌那就属于赶鸭子上架,暴殄天物,因为他并不擅长。孙承宗就像张良一样,擅长运筹于千里之外,能够从大局观去为明朝的出路进行规划。孙承宗作为帝师,威望极高,曾是明光宗朱常洛的老师,而后朱常洛不久驾崩,又担任天启的老师。天启年间,奸邪辈出,以九千岁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排除异己,杀害忠良。但是天启对孙承宗十分信任,魏忠贤对孙承宗也毫无办法。
在公元1622年,也就是天启二年,作为兵部尚书的孙承宗来到山海关,否定了辽东领略王在晋在山海关外修筑新城的建议,采纳袁崇焕的意见,在宁远屯田练兵驻守。宁远的防备日渐巩固,辽东防线也不断进逼。三年之后,孙承宗令手下兵将又屯兵守卫锦州、松山、杏山各城,就这样,辽东防线自宁远又进逼了二百里,宁锦防线就形成了。算上山海关,让女真焦头烂额的关宁锦防线就此形成,自此之后,清军再没有突破过这道防线。
袁崇焕被孙承宗一手提拔,也是孙在背后一直支持袁崇焕,力保辽东不失。后来,公元1629年,也就是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率领十万军队从辽西到蒙古,进犯遵化,从遵化到北京无险可守,袁崇焕自然回京救驾,袁崇焕追而不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再次出山。
公元1638年,也就是崇祯十一年,多尔衮率军进攻高阳。已经76岁高龄的率领高阳民众抵御清军,打肯定是打不过,兵败之后,多尔衮亲自劝降,未果。孙承宗之后自尽身亡,以身殉国。而其家四十余人战死沙场,忠烈满门。
曾有一位历史评审员说道,明朝末期的军事战争都是一群二流选手的简单争斗,而真正的一流选手仅有孙承宗一人。1622年,孙承宗59岁,他用四年的时间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城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万有余(后成作战主力军)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在其任时,金兵连动都不敢动。不附权贵魏忠贤,虽遭排挤,却顺利告老还乡。1629年,孙承宗免职,金兵直取遵化,如入无人之境。皇上紧急召见孙承宗,其三五日便收复遵化,顺带着把永平、迁安、滦州一并拿了回来。
以至于清朝官员说道:其不死,难成大事也!
孙承宗以七十六岁高龄,率领全家及高阳民众,以铁锹、木棒来抵抗清军精锐之师,城破被捉,骂贼自尽,子孙十七人奋战殉国,全家老小四十余人同时遇难,无一逃亡、叛变者。慷慨悲歌响彻燕赵,人格气节辉映中华。
孙承宗的死,在当时可以说十分悲壮而惨烈,不过世事轮回,谁也没想到,300年后,孙承宗的后人——民国时期著名将领孙岳,不仅率领军队从清朝手中夺下北京城,而且还把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
孙岳是孙承宗仅存的一支嫡系后裔,1878年出生在河北高阳县城,作为孙家后人,孙岳的一生注定与清王朝有着剪不断的恩怨,也注定他的一生将是戎马奋战的一生。
孙岳一心抗清,年纪轻轻便加入了同盟会,后来更是与施从云、冯玉祥等人一起策划滦州起义,不过由于遭人告密,起义前夕孙岳被免职。
民国成立后,孙岳被予以重用,先后担任河南省长、陕西军务督办等重要职务,1924年,孙岳与冯玉祥联合发动了“北京政变”,不仅攻占了北京城,还将退位的末代皇帝赶出了紫禁城,算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了。
一些明史爱好者认为,孙承宗修建宁锦防线、扩兵练兵导致军费大涨,使明朝经济陷入崩溃边缘,最终使明朝坠入无底泥潭无法自拨……但更多明史爱好者认为:打造宁锦防线,拒清于关外,提拔袁崇焕、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孙承宗可以称得上是明末超一流的战略家。
1、一语指出明朝最大军事弊病
天启二年(1622),清兵攻打广宁,王化贞弃城而逃,熊廷弼也败退关内。熹宗只好启用孙承宗掌管兵部。孙承宗上书:“武将领兵,文官练兵;武将指挥作战,文官指挥调遣;武将防守边疆,幕僚全是文官;将帅领兵在外,却问朝廷攻守之法。这是当前军事的最大弊病。”
孙承宗指出问题,也开出药方:“国家应放权给武将。挑选有气量、有谋略的人全权代理边疆事务,不受文官管制。不关心他的小胜小败,他的任务就是守住关隘,不让敌人擅自进入山海关,再慢慢收复失地。”
孙承宗的安辽之策核心内容是:安抚辽西;救济辽阳难民;练兵京师;增设永平大帅;修筑道路;开辟京东屯田等。
2、山海关下舌战王在晋
兵部尚书王在晋代替熊廷弼治理辽东,与总督王象乾亲密。后来依照王象乾提议准备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构筑关隘,派4万人防守。袁崇焕、孙元化等人反对无果。孙承宗主动要求裁决此事。
抵达山海关后他问王在晋,新城是调旧城人防守吗?王在晋称要另增兵马。孙承宗说,这意味着8里内有8万部队。新城守得住,要旧城何用?要是守不住,4万新兵逃到旧城,是放进来还是闭关任由敌人宰割?
王在晋答,关外有三道关口可以让他们进入。孙承宗说,敌人来了我军照样逃跑,还要旧关干什么?王在晋说,准备建三座兵营,收容逃亡士兵。孙承宗说,士兵刚上战场就建好兵营等着,这是教他们逃跑……王在晋无言以对。
3、提出四条守辽案
孙承宗的治辽之策是防守关外:阎鸣泰守觉华岛,袁崇焕守宁远。王在晋不同意,主张守中前所,最终谈了七天七夜才说服王在晋。此后,孙承宗第一次完整道出守辽案:
守辽案一:与其用百万银子筑城,不如加固宁远城。
守辽案二:八里铺4万人挡住宁远要冲,与觉华岛互为掎角。敌人攻宁远,觉华岛可出击,绕敌后背打击。
守辽案三:不能让清军靠近山海关。
守辽案四:要破除庸人的议论,确保辽东战局有所为。
4、主政辽东,局面为之一变
王在晋离职后,孙承宗主动要求担任守辽统帅,统领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的军事。命阎鸣泰为辽东巡抚;袁崇焕建造兵营;李秉诚操练火器;鹿继善、王则古治理军备;沈翭、杜应芳修理兵器;孙元化兴筑炮台;宋献等人购买马匹;祖大寿守觉华岛,孙谏在前屯辅助赵率教,鲁之甲收治难民,李承先练骑兵,杨应乾募辽人当兵。
阎鸣泰出任巡抚是孙承宗举荐的,后来发现他没有才干,孙承宗力主将其罢免。后来,孙承宗出关巡视抵达宁远,支持袁崇焕、鹿继善、茅元仪的意见全力防守宁远。命祖大寿兴修城,袁崇焕、满桂防守。
5、提出守辽核心战略是拒敌关外
孙承宗此后上书,系统陈述了守辽核心战略:“拒敌门庭之中,与拒诸门庭外,势既辨。我促敌二百里外,敌促我二百里中,势又辨。盖广宁,我远而敌近;宁远,我近而敌远。我不进逼敌,敌将进而逼我。今日即不能恢辽左,而宁远、觉华终不可弃。
意思就是:山海关外拒敌,同在关内拒敌,是大有区别的。拒敌200里之外,同拒敌200百之内,也是有区别的。广宁,离我远距敌近;宁远,离我近距敌远。我军不进,则敌进。既然无法收复辽东,那么宁远、觉华岛终不能放弃。
6、拒绝魏忠贤的拉拢
魏忠贤专权后,想拉拢劳苦功高的孙承宗,但被孙承宗拒绝而结仇。恰逢魏忠贤打压东林党人的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人,孙承宗正巡视蓟镇、昌平,就想面见熹宗,想借机除掉魏忠贤。
魏忠贤得到讯息后“悸甚,绕御床哭”,很恐惧,绕着皇帝的床哭泣,最终熹宗下旨:“没有皇帝圣旨离开驻防之地,有违祖宗法令,违命之人绝不宽恕。”连夜命兵部尚书下三道命令并派骑兵传旨。孙承宗只好止步。
7、被魏忠贤党徒轮番陷害
经过此事,魏忠贤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书诋毁孙承宗。天启五年(1625),关于孙承宗冒领军饷的议论蜂起,此后又借马世龙兵败大作文章,孙承宗辞职,兵部尚书高第取代了他。
魏忠贤的党羽梁梦环则巡视山海关,想罗织罪名而无所得。史载,孙承宗守辽4年,修复9座大城、45个城堡、练兵11万,建战车营11个、水兵营5个、大炮营2个、前锋后劲营8个,制造甲胄、器械、弓箭、炮石等数百万,开拓土地400多里,开辟屯田5000多顷,年收入15万两银。
8、袁崇焕之变后重新出山
孙承宗辞职时力荐袁崇焕,而袁崇焕得到崇祯信任统领辽东军务,因为斩杀毛文龙,使清军再无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回师京城不久就被下狱。祖大寿闻讯后兵变。
孙承宗危难中重新出山,布防北京城后,写亲笔信劝慰祖大寿。而祖大寿也幡然悔悟并得到崇祯的原谅。崇祯三年(1630),祖大寿入关拜见孙承宗,孙承宗待之以诚,举行誓师礼仪,完全消除了祖大寿的疑虑。
此后,孙承宗调度有方,北京城、山海关的危局全被化解,被占领的城市也被收复。崇祯加封孙承宗为太傅,赐给蟒服、白金,世代继承锦衣卫指挥佥事。孙承宗推辞不受,多次上书称病请求退休。
9、受祖大寿牵连,核心战略被否定
孙承宗的核心战略就是拒敌于山海关之外,用宁锦防线来确保山海关的安全。因此在右屯、大凌河都有兵驻守,高第主辽后撤走部队,二城被毁。等到高弟被免职后,孙承宗建议占据右屯,在大凌河筑城,逐渐向清兵腹地推进。
兵部尚书梁廷栋支持他,于是开建右屯工程,刚完工就被清兵围困。孙承宗快马赶到锦州,派吴襄、宋伟救援,但援军在长山被打败。在城中粮食吃完、援军无望下,守将祖大寿投降。
言官为此再次认为修筑城池、拒敌关外不是好计,上书弹劾孙承宗。最终,孙承宗称病请求辞职被批准。很多人认为他丧师辱国,因此剥夺他的官职和世代荫封,在家闲居7年。
10、以身殉国,满门忠烈
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深入中原,明朝大势已去。11月9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家族抵抗。清兵攻城不下离开,绕城大喊三次,守城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兵认为“这是守城人嘲笑我们无能。”再次强攻高阳城,次日城破。
关于孙承宗之死史料有数种说法,广为人知的有两种:一说孙承宗被清兵抓获,反复劝说下拒不投降,被清兵拴在马尾巴上,策马拖拉而死。二说孙承宗城破后,被清兵抓获,押进城南老营中,孙承宗铺上苇席,向北京城的方向叩头然后吊死。
孙承宗终年76岁,子孙19口人“皆力战从死”,全都战死。崇祯获悉此事,命从优照顾。但在杨嗣昌、薛国观等人压制下,只是恢复了他的原官职,给予祭奠下葬。
是吹出来的。
孙老师在我看来就是是一个愤青,学东西还学错了,我猜他是学了范老师对付西夏那一套,通过修城的方式来一步一步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可是,人家范老师是修完主城修瓮城,修完瓮城修堡垒,互为犄角,互相照应,连成一片,让防线成为西夏哪里都咬不动的骨头,孙老师呢,修的一座一座都是孤城,最后结果只能是坐等被围城死守,或者等着围点打援,别无他法,比如宁锦,松锦。人家后金当时没有入关的想法,只是想隔一段时间抢一把能过冬就好。熊廷弼王在晋坚壁清野的战略是对的,让满清强无可抢,同时加强蓟镇等地的长城防线守卫,让满清没有入关抢的可能,而且天下有变,就可出兵长城防线。关锦防线又是明朝的财政毒瘤,又是满清的提款机,只要不过分,定期拆除就好,拆除以后武器屯粮统统掠走,参考宁锦,宁远。而且打攻没法攻,守没法守。参考皇太极几次入关,人家不打你就好了。战略大师就这么不值钱?是个人就算?人家范老师成功了都没好意思叫战略大师,孙老师失败了反而被称为战略大师了,范老师所处的宋朝正在神宗改革,超级有钱能顶的住这么干,孙老师所处的明末也能让孙老师这么干,从头到尾一直有人弹劾。非要干,直到拖垮明朝。这也配叫战略大师?
宁锦防线每年耗银五百多万两,拖垮明朝财政,容易被围点打援,大凌河之战、松锦战役都是吃了后金围点打援的亏,洪承畴、祖大寿多少精兵猛将投降后金,多少精良武器归了后金。
标签:超一流,孙承宗,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