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百科知识>中药的用药方法

中药的用药方法

2023-08-10 01:52:31 编辑:join 浏览量:578

中药的用药方法

中药应用方法内容广泛,一般包括中药的给药途径、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等几个方面。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立了许多用药方法。在给药途径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主要以内服和外用(口服和皮肤用药)为主。此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各有其特点。因为机体的不同组织对于药物的吸收性能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别,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消除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如石膏的清热泻火,以内服为主;而收湿敛疮,必须是煅后外用。

临床用药时,具体应选择何种途径给药,应综合考虑药物的作用特点与证情的需要。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还须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二、汤剂煎煮方法

中药的疗效与剂型类别的选择及制剂工艺的操作当否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最为常用的剂型,且大多由病家自制,因此,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也是保证临床用药疗效发挥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用水与火候的掌握,更是煎药的关键。故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则药亦无功。"

(一)煎药器皿

最好先用陶瓷器皿,如沙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器皿切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这些金属元素易与药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致使疗效降低,甚至还可产生毒副作用。

(二)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以无污染的井水、长流水为好,现在城市里,则多以自来水为主。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但必须是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加水多少也是煎好药的重要一环。加水量的掌握,原则上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来确定。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若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而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少。为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

煎煮之前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三)煎煮火候

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的长短。

一般药物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时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

(四)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

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

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汤剂煎成后榨渣取汁。

中医内服药的剂型很多,药效各殊,临床根据疾病治疗需要选择使用。目前常用的剂型有汤、丸、散、膏、合、冲、片、酒剂等。

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和了解药物的功用、剂型、使用方法和服药后的护理。才能提高疗效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三、服药方法

(一)汤药。一般均以温服为宜,但解表发汗药要偏热服,以助汗出;消热剂、凉血止血剂宜偏凉服。

(二)丸剂。颗粒小者,直接用开水冲服大粒蜜丸,可以分成数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甩温开水溶化后陵用。

(三)散剂。粉剂药物可用蜂蜜加水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吞服。切勿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粉末引起呛咽作咳。

(四)膏剂。根据服药剂量,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呕吐或不易消化吸收,影响效果。

重危病人服药宜少量多次频频喂服,神志不清或人工冬眠及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

遇到呕吐病人可将药汁浓煎,少量多次频服,或在服药前先服少许姜汁,以减少呕吐。

四、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

(一)服解表发汗药后,宜卧床盖被,避免直接吹风,多饮热开水,禁食生冷瓜果,注意观察出汗和体温情况。出汗以遍身微汗为宜。若汗出热退,则不需再服二煎,以防汗出过多耗伤精气,年老体弱患者更应注意。

(二)服驱虫药后要观察大便中有无寄生虫排出。

(三)服药酒者应考虑病人的酒量,不宜过多,若有过敏史者应忌服。

(四)服通便药,如大黄、玄明粉之类,应了解大便次数、干溏及通畅情况。

(五)服逐水药后,应注意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并观察和记录大便的色、质和量。

如腹泻过剧,体力不支,可艾灸气海、天枢穴,并给服糯米稀粥、糖开水等,并及时报告医生,加强治疗措施。

(六)服生川、草乌、生南星、马钱子等毒性强烈的药物后,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变化,有无口、唇、舌、肢体发麻、抽搐及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

如出现中毒症状者,应立即停药,针刺内关,并用绿豆60克、金银花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解毒,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抢救。

(实习编辑:张利玲)

标签:用药,中药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article/21196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