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答>百科问答>No.106|默片推荐(上):入门级8部

No.106|默片推荐(上):入门级8部

2023-08-20 14:58:15 编辑:join 浏览量:564

No.106|默片推荐(上):入门级8部

想问一个问题:你觉得多老的电影算老电影?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到一部90年代的片子,朋友说“我平时很少看这种老电影”。我一惊,啊,原来这算老电影啦。

再问个问题:提到默片,你的第一反应是?

无聊?沉闷?看不下去?昏昏欲睡?高逼格?又或是……卓别林?

前几天另一个朋友问我在干嘛,我说我在看默片。对方回了句:“哦,卓别林啊。”我又一惊,什么时候卓别林变成默片的代名词了???

正好近期消化了不少无声电影。挑选我喜欢的15部,做一波推荐。

《神女》

吴永刚

1934年 中国

那就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国产电影入手。

中国的默片首推《神女》——它代表了中国无声电影的最高成就,也是左翼电影的代表作品。也许有些朋友从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里看过些许片段,但我们不如亲自走进这部经典之中。我们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

一是冲着阮玲玉去看。

我们当然不单单只是为了看阮玲玉的高颜值,也该好好欣赏她传神的表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默片时期演员们的表演,就感觉略浮夸。一方面是由于默片中的演员无法“发声”,为了准确传达信息,因此常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另一方面电影还是新兴媒介,演员们还未完全从舞台表演过渡到镜头中的表演,中国更是受戏曲表演程式的影响。阮玲玉是中国较早一位用自然风格表演的演员。你能感受到她在不同身份和不同情绪中任意切换:站街时,分外妩媚;面对儿子,是充满神性的母亲;面对流氓老大,她有惊惧不安,也有为了孩子为母则刚的一面……阮玲玉的共情能力之强,直喷出银幕。

二是导演吴永刚。

这部电影是吴永刚的编导处女作,此前他在联华影业担任美工,积累了拍片经验。整部电影的调度非常娴熟,且富有韵味。比如阮嫂作为一个妓女,导演并没有猎奇地去夸大性的部分,用三组镜头展现三次接客。第一次是全景、中景,阮嫂与男人看对眼,这是最直观的一个接客镜头;第二次只特写脚,女子的脚踱来踱去,随后男人的脚入画,女人和男人的脚又一起出画,用拍摄局部的方式展现接客;第三次是俯拍,路灯下阮嫂和一个男人离开。整部片子不是一味地追求戏剧性,反而是注入了诗意的、细腻的内容。比如儿子在学校里做操,回家教给母亲。充满了日常生活细节,富有人情味。

三是影片的表达。

它不仅仅只是说母爱的伟大,更是关注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控诉不公。

无论从哪方面看,《神女》都是默片中一部臻于完美的作品。

《我出生了,但……》

小津安二郎

1932年 日本

说到小津,不少人会想到代表作《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小津早期的默片似乎也是被很多人遗忘的。

这部电影是我所选的片单里唯一一部采用儿童视角叙事的电影。一个职员拖儿带妻地搬到了郊区,其目的是搬到老板的附近。双胞胎兄弟自然换了新的学校,身边出现了新的玩伴。大人与小孩各自上演不同的权力的游戏。

一天晚上,老板儿子带着孩子们到家里看电影。双胞胎目睹了窝囊的父亲如何陪笑取悦老板。没想到,一场电影将父与子拉到了对立面。导演用了仰拍镜头来拍摄“拷问”父亲的孩子,让他们像个小大人。父亲总是教育孩子,长大后要成为伟大的人。孩子们开始质疑父亲,您曾让我们成为伟大的人,但您自己却是nobody。父亲被彻底激怒,打了孩子。但父亲在面对妻子时,伤心道自己也并不想拍马屁,但这一切是为了我们家能过好一点。

孩子们还不懂,成人世界有多么复杂的生存法则。此时,在孩子们中间也没有产生“阶级”“社会地位”等概念,因此与大人产生了认知错位。或许,双胞胎知道父亲的形象并不是那么伟岸后,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开端。

电影的前半段,是属于小津的“童年往事”,非常多幽默的小细节。故事的最后,显然呈现出了超越儿童片电影的深度。

巴斯特·基顿

1895~1966年 美国

容我作个弊,片单第3条不推荐具体的哪部电影,而推荐一位影人及他的全部作品——巴斯特·基顿。

正如我开头所说,由于卓别林太耀眼,很多人将卓别林与默片直接画上等号。其实卓别林也不过是默片时期的一块重要拼图而已。在当时的美国,喜剧片正经历着自己的第一阶段——棍棒喜剧。默片喜剧时代诞生出三位大师: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这三位里我非常爱巴斯特·基顿。

没听过他的名字?那我用几句话向你介绍他:觉得《猫和老鼠》拍真人版难度大吗?如果你想看《猫和老鼠》真人版,请直接看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吧!天知道《猫和老鼠》搬过多少基顿的桥段!(还有成龙电影也致敬基顿)

在那个没有什么电脑特效的年代,基顿可都是真刀真枪动真格地拍。每看完他的一部作品,我都目瞪口呆:这怎么拍的?不要命了?确实,和基顿工作过的人都表示“他拍完这部电影能活下来就是奇迹了。”哦对了,基顿有个称号叫“冷面笑匠”,无论遭遇到多窘的困境,他都是保持着一副冷面,甚至单看他的照片会感觉到有种忧郁气质——长这么张脸,咋这么会搞笑呢?

如果说卓别林的棍棒是指向他人的,卓别林是施虐的一方,那么基顿的棍棒就是指向自己的,是自虐的。如果说卓别林代表移民后的底层阶级,那么基顿就象征美国中产阶级。卓别林展现了人和社会的矛盾,基顿就展现了人和工业革命后的现代机器之间的矛盾。

有声电影出现后,棍棒喜剧那夸张的表演形式不再使人相信,因此很快没落了。可惜基顿也未能成功转型。好莱坞为了攫取利润,让车轮快速向前碾压,喜剧片迎来它的第二个时代——神经喜剧。至于基顿,当我们来到1965年,看到迟暮的他出现在短片《时光快车》中,爱他的人都会为他流泪的吧。

《真人玩偶》

恩斯特·刘别谦

1919年 德国

好莱坞有三大戏剧大师,但也别忽略100年前,德国的恩斯特·刘别谦已经把喜剧片玩这么疯了。

不要以为恐婚只有今天才有。在这部电影里,你将看到一个恐婚的男主角形象。一位公子哥将会继承叔父的一大笔遗产,但前提是要成家。嗯,听上去是不是很像《西虹市首富》的设定呢?早在百年前,电影祖宗们其实就把各种花样玩个遍了。

当地的女孩们得知小伯爵将有一大笔钱,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几十个女人追着一个男人窜上窜下,出现了很好玩的场面。小伯爵想到的办法是去购买一个机器人,但他订购的机器人出了问题。机器制造商的女儿则扮演了机器人,“嫁”给了小伯爵,由此引发一连串笑料。

不仅仅只是戏剧情境设计得好玩,片子的一开场就足够吸引人。镜头展示了一个手绘纸板的布景搭建,随后演员从中走出,让人眼前一亮。这种真人扮演和卡通风格的布景完全不显违和。刘别谦展示了他天才般的创意。

这部电影讲了个恐婚伯爵,而刘别谦同时期另一部作品《牡蛎公主》,就讲了个想结婚想到疯狂的富二代女孩。也是一部值得玩味的默片喜剧。

《群众》

金·维多

1928年 美国

说完喜剧,我们再来推荐一部悲剧。

这不是那种充满生离死别、虐得人肝肠寸断的那种悲剧。导演通过把镜头聚焦到个人,折射出了整体——这是一出社会寓言,群体悲剧。

1900年美国国庆日,新世纪到来,一个多么值得庆祝的日子。一个叫约翰的男婴诞生了。父亲非常高兴,认为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成就。时光飞逝,二十岁的约翰带着一份“我会成功,我会出人头地”的梦想,离开家乡,来到纽约华尔街工作。随后,他的人生并没有太多戏剧性,按部就班地恋爱、结婚、生子、等待升职、夫妻丧失激情……

小女儿因一场意外去世算是最戏剧性的事件了,差点导致这个家庭分崩离析。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至今还是华尔街某办公室内毫不起眼的一个职员。后来他又离职,每每妻子问他打算,他都只说“我只是差一个机会”,可他永远不去实践。妻子已经决心离开他了。迫于生计,他接受了一份临时工作——装扮成小丑,在街头耍球——然而就在几年前,他曾嘲笑过街头表演的小丑。他成了他不想成为的那类人,或许暗示着其美国梦的破灭。

影片结尾,妻子还是给了他一个机会。夫妻俩带着儿子去剧院看滑稽演出,他们笑得非常开心。当你以为这是一个团圆结局时,导演将镜头拉开,成千上万组与约翰类似的家庭堆满镜头,而约翰也夹在群众中无法逃脱。他们都在用笑声麻痹自己,而世界正是由一栋栋大而无情的建筑和一张张无甚特点的脸庞组成的。

整部电影不是情节剧,它更加接近真实人生。看完会感到刺痛,因为我们从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用《月亮与六便士》做比较的话,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虽然迎接死亡,但他是实现了自我价值。而约翰却永久地囿于满地的六便士。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出品于1928年——第二年,美国就爆发经济危机。这部电影既是寓言,也是预言。

《第七天堂》

弗兰克·鲍沙其

1927年 美国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可谓是第一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冲着这些奖项,你不对这部电影感到好奇吗?

不仅如此,这部电影还成功打造了一对儿银幕CP,即珍妮·盖诺和查尔斯·法莱尔。没错,那个年代的观众就已经爱上磕CP了。这对银幕CP后续还拍摄了《马路天使》、《阳光丽人》、《幸运星》、《她只不过是玛丽·安》等一堆电影。放今天怕是经常上热搜了。

女主有一个恶毒的姐姐,常虐待她。有一次,姐姐打她时她逃出屋外,被身为下水道工人的男主救下。姐姐因犯事被警察带走,男主为了帮妹妹,向警察宣称他和妹妹是夫妻。警察表示会派侦探调查。无奈之下,男主只能把妹妹领回自己家里,等侦探调查完再赶她走。由于他住在一栋房子的七楼,因此被她称为“第七天堂”。这里诞生了一个影史上著名的垂直升镜头。

侦探调查完毕,妹妹理应离开。但两人已经相爱上了。直到一战爆发让两人分开。

整部电影简洁又动人,默片的魅力也在于人物精心设计过的动作:在窗口看星星,从拱形门眼看离开的男人,用衣袖把自己裹住,纵深空间里从窗台走来的穿着婚纱的新娘……

在默片里去感受甜甜的爱情吧!

《最后命令》

约瑟夫·冯·斯登堡

1928年 美国

上一部说了第一届奥斯卡影后的作品,这一部来唠唠最佳男主的作品。

第一届奥斯卡影帝来自德国,叫埃米尔·雅宁斯。他是我非常喜欢的默片时代的男演员之一。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许多影人无法适应而被无情淘汰,但雅宁斯则成功来到有声时代,与约瑟夫·冯·斯登堡合作拍摄了《蓝天使》,并带火了玛琳·黛德丽。

在电影开头,我们将看到一个好莱坞导演的工作状态,他正对着一堆照片选角。随后我们又能看到在当时挤在制片工厂外的疯狂的群演们,如何得到工作。一个老头被选中饰演沙俄将军,但他在化妆时被其他群演“欺负”。但这个老头的确是沙皇俄国时期的一名将军。在俄国爆发革命后,他逃到了美国,在好莱坞以群演维持生计。电影开始闪回,原来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俄国革命的一份子,他的搭档,一名美丽女子,接近这位沙俄将军,以寻找机会刺杀他——不出人意料,她和他相爱。故事本体就是一个王佳芝刺杀/爱上易先生的故事(它的年代比《色,戒》早)。

有趣的是,这版易先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只是活在旧阶级。影片的观念相当暧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沙俄将军,即落后时代的代表,从政治/历史层面就理应是被推翻的。但是剥离外在身份,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个极具爱国精神的人。

来自俄国的导演恶趣味地让他在片场穿上沙俄将军的服装,领导着战士们战斗。活在新时代的旧人,在历史片片场又似乎回到自己的所属时代。导演给了他一次胜利的机会。他呐喊,他倒下。导演将国旗盖在他身上,导演助理说:“这真是个伟大的演员。”导演说:“他还是个伟大的人。”

镜头注视着这个旧人的死亡。似是嘲讽,又有哀叹。

《日出》

F.W.茂瑙

1927年 美国

这是一个男人在外有了女人,就想杀妻的故事。

这也像是一部寓言。故事里的人没有名字,丈夫就叫男人,妻子就叫女人,小三叫城里来的女人。城里来的女人诱导男人杀妻,男人邀请女人泛舟河上,随后杀她。可是在关键时刻,男人迟疑了,他下不去手。女人明白过来男人想做什么,恐惧且伤心地离开,坐着电车逃到了城里,男人也跟来。

故事由此从一个蓄意谋杀妻子的情节剧平滑地过渡到后半段的浪漫爱情剧。男人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努力地善待妻子。城市里,他们去到别人的婚礼、去吃饭、去游园、去跳舞。不过在回家的路上,又发生了点小小意外。

推荐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么个道德故事。这部电影当年在技术上震惊四座(虽然没有得到多少票房)。在没有斯坦尼康的年代,在没有轻便DV的年代,摄影机的移动是很难的,所以默片中的镜头总体而言移动得不是特别多。但这部电影出现了非常精彩的摄影机移动——

在男人去找小三时,摄影机平稳且自由地穿梭在坑坑洼洼的草坪上,拍出了一个完美的跟镜头。让当时人震惊的是,摄影机甚至还穿越了栅栏。以及跟着跟着,男人消失在了镜头前,摄影机自己移动着,穿过树木,聚焦在了城里来的女人身上。此时,男人重新入画。20年代,一个非常漂亮的跟拍长镜头。

此外,还有其它令人津津乐道的技巧。

比如男人在受到诱惑时,一个叠印的影像出现。

或是在开场镜头,使用了假性透视来拍摄火车站。

或是字幕卡在透露杀妻计划时,用字幕被稀释的特效来展现女人将被淹死,字幕也参与到了叙事中。

或是男人女人在城里行走时,将布景换成了写意场景,甚至还出现了一条音轨(有声电影呼之欲出)。

你会问男人真的醒悟了么,如何证明?那我一定会选他们去看婚礼的那场戏,圣洁的光柱下,男人流下泪水。随后男人女人走出教堂的镜头,仿佛他们才是一对新人——他们确实获得了新生。

也因此,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杰出艺术作品奖。珍妮·盖诺也借此获得最佳女主。

不要以为好莱坞有多么了不起。假性透视、被解放的摄影机,很大程度上都学习了德国电影。

该片导演茂瑙就来自德国。他在来到好莱坞之前,有怎样的成就?当时的欧洲兴起了哪些艺术运动?

下期进阶片单见!

标签:默片,No.106,入门级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da.com/answer/23101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