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仙
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龙冈书院讲学,写了一篇教育文章《教条示龙场诸生》,以四事相规学生,其中第一件就是“立志”。百工技艺,各行各业,都以志为本,如果自己年纪已经不小,却感觉自己没什么成就,是否该反思一下圣人之言,自己是否曾经立过志,是否为曾经的志向付出行动,努力程度又如何呢?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忨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没有志向会怎么样?
阳明先生说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没有志向,即使天下之大,也很可能一事无成。“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舵是船控制方向的装置;衔,是马嚼子,是连着缰绳上套在马嘴巴上的金属部分,借以控制马匹的活动。不立志,没有志向,人生就如同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如同大海中飘荡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所向,如同草原中失控的野马,放荡纵逸、胡乱奔跑。没有志向,人生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对于一艘没有前进方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一日算一日。这样的人生状态,非但没有成就感可言,还免不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志向的作用
阳明先生用造房子来比喻立志,在谈到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时,他说:仅仅“志于道”这句话便涵盖了后面几句话的功夫,但不能只停留在“志于道”上。好比盖房子,“志于道”是去挑选木材,建造房屋;“据于德”则是房屋建成后,可以居住了;“依于仁”是指经常住在房子里,不再离开;“游于艺”则是装潢美化这套房子。艺就是义,是天理的合宜之处。比如诵诗、读书、弹琴、射箭等,都是为了调习本心,使心掌握大道。如果不先‘志于道’就去‘游于艺’,就像是一个莽撞的小伙子,不先去造房子,就去买画来装点门面,却不知道把画挂在哪里。
说了一大堆,他是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志向好比房屋,没有了它,人就不知道在哪里住,即使有名画有财富,也无处可安放。
志向要高大
阳明先生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志成为圣人,则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则能成为贤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设立一个高大的志向,即使不能完成,只完成了一半,也是一个不小的成果;而如果设立一个很小的志向,即使百分之百完成了,也只是个小成果。
阳明先生提倡怎样立志呢?他提倡立“必为圣人”之志,就是立“一定要做圣人”的志向。如果真有这样的志向,就必定会竭尽全力致良知;如果在良知上还有私心杂念,就不是“必为圣人”之志。当陆澄问如何立志时,先生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竭尽全力致良知,也就是立“必为圣人”之志。
立志其实是在“心即理”的理论框架下,志向是无方体的抽象东西,并不对于与自然界的物质,是一种意识,功夫只从心上说。
立志要真切笃实
孔子自称“‘发愤忘食’,这是他持志如此,没有停止。这是孔子的立真切笃实。
立志要做到致良知,念念存天理,这样才是真切笃实之志。阳明先生用种树来做比喻,树木还没长大,还没开花结果时,只是种根,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枝叶、开花、结果的事。只要有栽培的功夫,只要树根能长好,不愁以后不会开花结果。树根就好比立志,栽培灌溉好比为志向而付出的努力。没有志向这棵树根,没有栽培灌溉的努力,哪来人生的开花结果?
当善念萌生时,要觉知,把此善念扩充开去;当恶念萌生是,要觉知,把此恶念遏制。觉知、扩充、遏制这三个动作就是志。天理长存的状态,达到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不过是念念存天理的存养和扩充的延伸。
至于对好色、好利、好名等私欲和恶念,需要省察克治,立志真切时,“目视耳听皆在此”,像猫捉老鼠般,眼睛一旦看见、耳朵一旦听见,念头一旦萌动,就把它克去,斩钉截铁,不存半点姑息,把它们彻底铲除。这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去心中贼”。“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如果立志真切,去心中贼其实也并非那么难,难的是因为立志不真切。
【作者简介】
飞仙: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学习者,王阳明心学爱好者。
标签:志不立,成之事,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