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专项培训讲稿 本文关键词:讲稿,中医药,适宜,专项,培训
中医药适宜技术专项培训讲稿 本文简介:中医药适宜技术专项培训讲稿拔罐疗法定义拔罐的作用拔罐原理拔罐治疗的特点拔罐的适应症拔罐的禁忌症注意事项罐的种类拔罐的方法拔罐法临床应用举例定义: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疗法,是因为古人以兽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shù)
中医药适宜技术专项培训讲稿 本文内容:
中医药适宜技术专项培训讲稿
拔
罐
疗
法
定义
拔罐的作用
拔罐原理
拔罐治疗的特点
拔罐的适应症
拔罐的禁忌症
注意事项
罐的种类
拔罐的方法
拔罐法临床应用举例
定义: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疗法,是因为古人以兽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shù)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已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方法。
拔罐的作用:
1、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2、活血化淤、消肿止痛
3、疏经通络、扶正祛邪
4、拔毒祛浊、培元固本
拔罐原理
拔
罐
原
理
产生负压时,局部组织高度充血,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
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负压可以吸
出病处的寒湿瘀毒,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痛、
恢复机能的目的。
负压作用
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
加强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毒素等废物的排除、改变局部
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局部耐性及机体抵抗力,通过反
射机制而调节全身,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温热作用
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能加强大脑皮层对
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
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
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再次提高免疫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循
环,刺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皮肤对外界
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最后调节肌肉功能,能促进汗腺与皮脂腺分泌,增加
关节、肌腱弹性与活动性,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回
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解除肌肉疲劳、粘连状
态,并防止肌肉萎缩。
调节作用
拔罐治疗的特点
1、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易学易用,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2、罐法多样,取用灵活
3、异病同治,重在调整
4、缓解疼痛,功效迅捷
拔罐的适应症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及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无论是内科的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等,还是外科的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等,都可以用拔罐疗法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伤、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
1.内科病
感冒、发热、中暑;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面神经麻痹、头痛、三叉
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呕吐、便秘、胃肠痉挛、慢性阑尾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尿潴留、尿失禁。
2.妇科病
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病症、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炎。
3.儿科病
发热、厌食症、腹泻、消化不良、遗尿、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
4.外科病
疖、疔、痈、疽、丹毒、痔疮、脱肛、虫蛇咬伤。
5.皮肤病
痤疮、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白癜风、带状疱疹、养颜美容。
6.
五官科
结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拔罐的禁忌症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或者延误患者的治疗,以下病症应当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点火方法
闪火法:用镊子挟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部绕1~2圈,迅速退出后拔在施术部位。闪火法不受体位限制,吸附力大,较为安全,临床最为常用。
投火法:将折叠的软质纸卷
拔罐法的运用
1.单罐
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部位或压痛点。
2.多罐
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
3.闪罐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多用于肌肉痿弱、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虚症及中风后遗症等疾病。闪罐法是平补平泻法,主祛风疏筋。
4.留罐
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留罐法是补法,主吸拔阴冷痼寒。不留罐法为泻法。
5.走罐
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剂做为介质,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在需要拔的部位上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背,大腿等部位。主宣卫
驱邪,通经活血。
6.药罐
外感风寒型感冒
症状:
鼻塞声重.打喷嚏.流清鼻涕.喉痒咳嗽、口不渴,甚至恶寒发热.肢体酸痛。
取穴: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风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外感风热型感冒
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流鼻涕、口渴、喉肿疼痛、咳嗽黄痰。
取穴: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尺泽: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落枕
症状:
“落枕”是肩胛骨内上角的肌腱炎,是肩周炎的一种颈部肌肉发僵,疼痛的时候转颈部困难,疼痛可以沿着提肩胛小菱形肌向颈部放射。
取穴:
主穴:阿是穴
偏头痛
症状:
头部肿胀或跳痛、伴眩晕、恶心呕吐、情绪紧张、睡眠欠佳,时而诱发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口苦。
取穴: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颈椎病
症状:
颈、肩臂疼痛、甚至到前臂、手指麻木、劳累后加重、颈部僵直、活动不利、肩胛上及肩有压痛。
取穴:
大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肩井: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肩外俞:位于背部第一胸椎和第二胸椎突起中间向左右各四指幅处。
百劳: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风池: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标签:讲稿,中医药,专项